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人人有份式的土地占有方式,阻碍了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利用,只能停留在过去古老的耕作方式上,这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承包责任制虽然保证了农民最低的生存保障,但我国目前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并不能让农民富起来,建立流转制度让有条件的地区土地适当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
在土地不能流转的情况下,农民被束缚于土地上,即使有合适的脱离农业生产的机会,也往往没有合适的方式处置承包土地而产生后顾之忧,这样就不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利于降低农业人口的比例。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制约着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管理组织不健全,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展。
政策措施不配套,难以调动经营者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部分农民的恋土观念,抑制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发展效益农业的基础环节,是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根本目标,按照“稳制活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自主自愿,形式多样,市场契约,政府保障,加强管理,稳步推进”的方针,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土地经营权流转不仅要有制度上的创新,更应有系统而完备的组织保障。要通过县(市、区)、乡镇、村逐级建立起与土地经营权流转相配套的服务管理组织,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提供组织保障。
各县(市、区)都要制订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土地经营权向农业种养大户、工商业主、经营能人流转。严格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禁止任何部门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在制订土地流转政策措施时,尤其要注意规范流转行为。
要做到规范流转程序,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必须经农户自愿提出申请,自愿签订流转合同,村级流转服务组织审核同意,乡级流转服务组织批准并依法鉴定三个环节。要规范合同内容,明确合同主体,明确经营权流转的土地状况、违约责任以及解决争议方式等,要制订土地流转示范合同。要规范事后监督,加强流转合同的档案管理,对流转中形成的合同、协议等要及时装订成册,整理归档。做好对流转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协调和化解土地流转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保证和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当事人需遵循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等原则,且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也有相应限制。签订流转合同时,需注意选择适当的流转方式、签订书面合同并办理登记备案等事项。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纠纷中的“地补”归属问题。包括纠纷的类型、分类以及其与政府部门争议的区别和纠纷立案审理标准。纠纷主要涉及国家给予的各种补贴应归发包人还是承包人所有。纠纷分类包括有合同约定的和无合同约定的两种类型。此类纠纷应作为民事案件审理,
个人如何承包林地的过程。首先,需要产生承包工作小组并由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接着,拟定并公布承包方案,需咨询专业人士避免法律漏洞。方案需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然后公开组织实施。最后,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承包合同,若承包方为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需经过特别程序
机动地的承包年限问题。机动地是为了解决人地矛盾而预留的土地,但存在负面作用和问题,如难以预测人地矛盾发生几率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等。中央有关文件强调控制机动地比例,不得超过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为解决人地矛盾,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机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