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的划分是根据刑法对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程度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知识和智力成熟程度以及精神状态。前者受到个体成长的年龄因素的制约,后者则受到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种类、程度和特点的影响。此外,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的丧失也会对刑事责任能力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且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具备的刑事责任能力。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行为,其辨认和控制能力完全具备,因此应当负刑事责任。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包括不满14周岁的人和因精神病而无法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人。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后,不负刑事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确认精神障碍者为无责任能力人,有两个标准。一是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处于精神病状态,即基于精神病理作用而实施特定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二是由于精神病理的作用使其无法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只有将这两个标准结合起来,才能认定精神障碍人属于无责任能力人。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仅对刑法明文规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其他危害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属于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这类人仅对刑法规定的8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对其他危害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减轻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使行为人在实施刑法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备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或降低。
我国刑法规定的减轻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又聋又哑的人以及盲人。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刑事责任能力包括辨认行为能力和控制行为能力两个方面。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对自己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作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即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为刑法所禁止、谴责和制裁。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即能够自主选择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
刑事案件结案的签字机关和代理人问题,以及刑事案件办案流程和开庭程序。案件结案需由结案机关、司法部门和当事人签字生效,法定代理人可代无法认证的当事人签字。办案流程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开庭程序包括询问核定身份、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
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及刑罚。侵占罪指将他人保管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且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根据数额大小,刑法规定了不同的刑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侵占罪与挪用特定款项的区别,包括挪用资金罪和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不同定义和相应刑罚。对于国有公司等单位人员挪用资
我国强制猥亵罪的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强制猥亵妇女一般会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聚众或在公共场所犯罪、情节恶劣者,刑期更长。猥亵儿童会从重处罚。强制猥亵、侮辱行为需使用强制手段,包括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且目的是为了顺利实施猥亵或
关于偷窥、偷拍行为的法律处罚。根据相关法律,此类行为会受到治安处罚,包括拘留和罚款。传播偷拍他人的隐私视频不仅侵犯隐私权,还可能构成侮辱,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甚至可能追究刑事责任。最新资讯强调了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