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是否会被判刑或在监狱服刑,取决于未成年人的年龄和犯罪情节等因素。如果犯罪情节不是特别严重的,一般不会被送进监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如果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可以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政府可以收容教养。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这意味着不满十八岁是一个法定的宽大处理情节。具体的从轻或减轻程度取决于具体案件。根据这一原则,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应判处法定最高刑。在量刑时,应该区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低龄犯罪者和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高龄犯罪者。在同一年龄段内的犯罪,决定从轻或减轻处罚时,也应考虑不同年龄段犯罪人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体现和实现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大处理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9条的规定,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是一个刚性要求,没有例外。犯罪的时候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即使审判时已满18周岁,如果犯罪时不满18周岁,也适用这一规定。我国刑法规定不适用死刑的主要原因是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关系到犯罪人的生死存亡。由于未成年人尚未完全成长,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一般不具备罪行极其严重、无法改造的程度,不适宜适用死刑。
根据我国《未成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实行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分案处理是指对未成年人案件与成年人案件实行诉讼程序分离、分别关押和分别执行。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或有牵连的案件,只要不妨碍诉讼,应该进行分案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时,应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可以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在不妨碍审理的情况下,应分开办理。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未成年人涉及刑事案件的人数在1986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增加了一倍。未成年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的案件经常发生,扰乱了社会秩序,给未成年人和家庭带来不幸,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1985年,我国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作案人数为112,063人,1995年增至152,755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比例高于全体人口的犯罪率。1988年全国各级法院判处的青少年刑事犯罪中,未成年人占15%,比1987年增加了13.79个百分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这种低龄化的违法犯罪潜在着巨大的社会危害。犯罪年龄低龄化是近年来的一个明显特点。九十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七十年代提前了2-3岁,一些孩子在7、8岁就开始了犯罪生涯,14岁以下的少年违法犯罪增加。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涉案案由已不再是过去的两三种,案由范围已扩大到9种之多。其中,侵财型犯罪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80%左右,主要是盗窃,特别是团伙盗窃最为普遍。未成年人的财产犯罪主要与其物质需求增加、自我意识发展等有关。此外,高消费、超前消费、物质攀比等社会风气也对未成年人的财产犯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于我国诈骗罪中,如果一次诈骗数额未达到立案标准,但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时,可将诈骗数额进行累计计算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意见,当累计数额达到刑法规定的标准时,应依法定罪处罚。此外,文章还详细列举了从重处罚的情形以及诈骗数额接近标准时的认定方法。
关于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和犯罪行为地的认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诈骗数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才属于“数额较大”,因此400元不构成诈骗罪。同时,诈骗行为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关于犯罪地的认定,包括犯罪的预备地、实行地和结果地,通常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因此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严重后果如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将受到刑法处罚。具体刑罚根据肇事后的行为如逃逸、事故责任等有所不同。此外,解释还规定了特定情况下交通肇事罪的定罪处罚情形,
法律制裁手段的四种分类,包括违宪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违宪制裁是对违宪行为的法律制裁,包括撤销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文件及罢免国家机关领导成员。民事制裁是法院对民事违法者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行政制裁是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实施的惩罚,分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