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其他手段,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即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侮辱行为应对自然人进行,而不是单位。对于侮辱国旗、国徽的行为,应依照国旗法和相关法律规定,以侮辱国旗、国徽罪追究刑事责任。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
需要划清正当的舆论监督与文字侮辱的界限,正当的文字创作与贬损人格、破坏名誉的界限,单位依职权对个人的考核、评价、审查行为与侮辱的行为界限,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揭发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直到犯罪行为与侮辱行为的界限,以及出于善意的批评与恶意侮辱行为的界限。
民事侵权侮辱行为与侮辱罪的区别在于行为的严重程度、行为的对象和对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要求。民事侵权侮辱行为只要造成一定影响即可,而侮辱罪必须情节严重;侮辱罪只能对自然人构成,而民事侵权侮辱行为可能对法人构成;侮辱罪要求行为人直接故意,而民事侵权侮辱行为可以有过失。
一般侮辱行为只有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轻微的只属于民事侵权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公然侮辱他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可处以拘留、罚款或警告。
区别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和动机。侮辱罪中的侮辱妇女,行为人目的在于败坏妇女的名誉,贬低其人格,而猥亵、侮辱妇女行为,行为人目的在于满足行为人的畸形性欲。另外,侮辱妇女罪在有些情况下,行为人侮辱的对象可以是不特定的,而侮辱罪的对象必须是特定的。
侮辱罪可以以暴力方法实施,但不包括对被害人的故意杀伤行为。如果行为人在侮辱他人过程中故意伤害被害人甚至杀害被害人的,应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不应与侮辱罪实际数罪并罚。但如果是行为人在侮辱他人过程中,第三人予以阻止,行为人为排除阻碍而将第三人伤害或杀害的,则应对行为人实行数罪并罚。
根据刑法规定,犯侮辱罪的,可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但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除外。
需要注意的是,侮辱罪需要被害人告诉才处理,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是指侮辱行为导致被害人精神失常或自杀等后果,被害人无法告诉或失去告诉能力。危害国家利益是指侮辱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外交使节等特定对象,既损害被害人个体的名誉,又危害到国家利益。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我国法律对于打伤受重伤的人导致其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文章中提及了认定故意杀人罪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以及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
诈骗勒索罪的刑罚限度、立案标准以及财物的处置方式。诈骗勒索罪最高刑罚为有期徒刑十年以上或无期徒刑,不会被判处死刑。立案标准包括数额大小和各省制定具体数额标准。财物处置方面,明确权属的财物应归还被害人,无法确定归属的应上缴国库。使用诈骗财物的处置分为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