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编造恐怖信息,传播或放任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对于明知是他人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一) 致使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影剧院、运动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秩序混乱,或者采取紧急疏散措施的;
(二) 影响航空器、列车、船舶等大型客运交通工具正常运行的;
(三) 致使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厂矿企业等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活动中断的;
(四) 造成行政村或者社区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的;
(五) 致使公安、武警、消防、卫生检疫等职能部门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的;
(六) 其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
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范围内酌情从重处罚:
(一) 致使航班备降或返航,或者致使列车、船舶等大型客运交通工具中断运行的;
(二) 多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
(三)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二十万元以上的;
(四) 造成乡镇、街道区域范围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的;
(五) 具有其他酌情从重处罚情节的。
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造成严重后果”,并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 造成三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的;
(二)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
(三) 造成县级以上区域范围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的;
(四) 妨碍国家重大活动进行的;
(五) 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并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应当选择一项重罪进行处罚。
本解释所称的“虚假恐怖信息”是指以发生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劫持航空器威胁、重大灾情、重大疫情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事件为内容,可能引起社会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机的不真实信息。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关于诽谤罪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解释指出,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定罪处罚。被害人通过网络实施行为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我国法律对于打伤受重伤的人导致其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文章中提及了认定故意杀人罪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以及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