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的行为,涉及故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方式,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造成一定程度的侵害。
校园欺凌行为主要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当校园欺凌行为导致14岁以上受害者遭受严重伤害时,就构成了未成年犯罪。
根据相关治理方案,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教育方案,并监督实施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进行教育。对于不同情况的欺凌事件,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对于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学校可以通过批评和教育的方式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进行处理。同时,实施欺凌的学生应当向被欺凌学生当面或书面道歉,并取得谅解。
对于情节较为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明显伤害的严重欺凌事件,学校除了进行批评和教育外,还可以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进行训诫。
对于屡教不改或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以将实施欺凌的学生转送至专门的(工读)学校进行教育。
对于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主要由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进行处置。对于需要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的学生,应进行个别矫治和分类教育,可以利用拘留所、看守所、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区矫正机构等场所进行必要的教育矫治。对于不需要行政或刑事处罚的学生,学校应给予纪律处分,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决定是否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等处分,并在必要时按照相关规定将其送至专门的(工读)学校。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剧增,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立法不足和执法理念陈旧等问题。文章建议借鉴外国少年司法理念,结合新刑诉法规定,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保障程序人性化、合理化、合法化。研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
党员是否能免除死刑的问题。我国刑法规定,党员并非免除死刑的条件,死刑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特定人群如未成年人、孕妇和特定年龄的人有特殊的死刑适用规定。所有死刑案件需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刑法规定死刑犯从侦查到枪决所需时间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侦查阶段因案情复杂和侦查要求高等因素,时间较不确定,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死刑适用对象有限制,如犯罪时未成年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死缓期间表现不同,刑罚结果也有所不同。
持有50克毒品的法律责任。持有毒品数量较大将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根据不同数量将面临不同的刑罚。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侵犯客体、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行为人明知持有国家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