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新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二条规定,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依据犯罪地的确定。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
对于针对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犯罪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犯罪与非网络犯罪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具体罪名上也是由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等要素构成。然而,网络犯罪对传统刑事管辖权原则的冲击主要源于网络空间的特性。
互联网作为开放的技术平台,任何用户只要登录到互联网上,就可以接触到其他国家的网络资源,并为其他国家的用户提供网络资源。这种开放性导致了网络空间的地域界限模糊。传统的属地管辖原则以行为或结果与特定物理空间的联系为基础,但当地域界限变得模糊时,犯罪行为或结果很容易与多个物理空间产生联系。在行为地上,行为人可以通过登录不同国家的网站进行犯罪行为,行为地难以确定,可能导致多国主张管辖权。而在结果地上,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得犯罪结果所涉及的范围常常不确定,尤其在计算机病毒方面,病毒爆发常常涉及多个国家,任何一个国家感染病毒都可以主张管辖权,这导致了管辖权的冲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新技术成果来实施犯罪行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立法滞后和各国立法差异。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法律规范,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尚未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更没有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来应对此类犯罪行为。这可能导致一些国家要求引渡犯罪嫌疑人,但因所在国家对该类型犯罪尚无立法,不认定为犯罪,无法满足引渡条件中的双重犯罪原则,从而无法引渡犯罪嫌疑人,使拥有管辖权的国家无法行使其管辖权。
网络空间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一些运行原理和术语需要具备计算机和网络专业知识才能理解。法官通常只在法律业务方面拥有专业知识,对于网络技术的了解有限。在判断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时,可能涉及专门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法官可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做出判断,或者寻求专门技术人才的帮助。然而,即使在寻求专门技术人才的帮助时,法官仍需要理解相关技术问题,并结合案件和法律法规作出恰如其分的解释。高技术性导致司法行使管辖权的困难。
航空犯罪的刑事管辖权问题,依据普遍管辖原则,世界各国对危及人类安全的国际犯罪具有管辖权。针对劫持航空器罪,无论犯罪地、犯罪人国籍及侵犯利益如何,我国及其他缔约国均可依据国际公约行使刑事司法管辖权。同时,也介绍了劫持航空器罪、使用暴力危害飞行安全罪和传
毒品犯罪案件的管辖问题,包括犯罪地与被告人居住地的管辖原则、毒品犯罪嫌疑人主观明知的认定、氯胺酮等毒品案件的定罪量刑标准以及死刑案件的毒品含量鉴定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毒品犯罪案件的地域管辖原则,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如何确定管辖。同时,文章还详细说明了如何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一般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我国法律对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本原则是属地原则。刑事管辖划分为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审判管辖又分为普通管辖和专门管辖;普通管辖又进一步划分为级别管辖、地区管辖和指定管辖。人民检察院在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发
我国法律对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本原则是属地原则。《刑事诉讼法》第25条规定:“犯罪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合适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对于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财产犯罪,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