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收购公司进行股权转让时,需要签订一份股权转让协议和法人变更协议。这些协议将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明确变更后的法人身份。这些协议需要在工商局进行变更登记,以确保法律效力。
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需要进行会计分录来记录交易。在原价转让的情况下,会计分录如下:
借:实收资本--旧股东
贷:实收资本--新股东
需要注意的是,转让款项可以不通过账面体现,直接支付给出让方。
除了股权转让的会计分录外,其他会计账面数据不需要进行变更,可以继续沿用旧账。
对于盘亏和盘盈的各种材料物资,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盘亏的情况下,会计分录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金损溢
贷:原材料、产成品、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盘盈的情况下,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对于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还需要同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对于盘亏和报废的固定资产,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盘亏的情况下,会计分录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借: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报废的情况下,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借: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在清理过程中,如果发生清理收入和残值,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原材料等
贷:固定资产清理
如果发生清理费用,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等
《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重组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新的阐述。为了配套,2009年4月30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明确了企业重组所得税政策包括税收优惠。
该通知将企业重组划分为六种主要类型,并根据条件将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分为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特殊性税务处理即重组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本文将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重组中的资产收购进行会计和税务处理分析。
不良资产在资产合计中的地位和分类,包括实物类不良资产、债权类不良资产和股权类不良资产。文章还介绍了与不良资产收购、清收相关的法律依据以及不良资产收购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包括合法有效的债权转让、对债务人进行全面调查、审查其他担保物权等。合理确定资产价格和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