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对刑事强制措施的具体适用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相关解释规定。尽管这些规定为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提供了标准,但仍有部分规定过于笼统,导致在实际适用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产生了失范现象。司法实践中,刑事强制措施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受“重实体轻程序”观念以及破案率等因素的影响,刑事拘留措施在适用中存在未立案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现象。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时,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此外,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如果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可以先行拘留。然而,由于侦查机关内部对破案率的严格考核,办案率往往与奖金挂钩。为了提高破案率,办案单位往往采取不破不立的方式,先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若案件破获,再立案;否则,就不立案。因此,有些侦查机关任意扩大了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的适用情形。
拘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没有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强制其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的方法。拘传是刑事强制措施中最轻微的一种。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随意适用拘传措施的现象。
为了避免未立案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现象,应加强立案侦查的规范化。各级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应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严格执行立案侦查的程序,确保在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之前,已经建立了充分的案件事实和证据,以确保刑事强制措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为了避免随意适用拘传措施的现象,应规范拘传措施的适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适用拘传措施时,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保只在必要的情况下采取拘传措施,并且在讯问过程中要确保被讯问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通过加强立案侦查的规范化和规范拘传措施的适用,可以有效控制刑事强制措施的失范现象,保护被适用刑事强制措施的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法治秩序。
人民检察院在审查逮捕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于特定情况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同时,还讨论了询问证人的程序及其目的,包括向证人了解情况、收集并核实证据等。在审查逮捕过程中,人民检察院还可以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摘要完毕。
法律中关于上诉、抗诉、申诉的期限以及申诉控告的对象和处理方式。上诉和抗诉期限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不服判决、裁定的期限分别为十日和五日。申诉期限未有明确规定。申诉控告的对象包括司法机关未释放或解除强制措施等违规行为。申诉控告处理需及时,如不满处理结
逮捕后超期羁押的处理方式。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被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相关人员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司法机关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依法变更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中的取保候审程序。申请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犯罪嫌疑人和其代理人等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取保候审适用于特定情形,如可能判处较轻刑罚、不会产生社会危险性等。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