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被判决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社区矫正机构、基层组织或原所在单位将协助进行监督。执行机关有责任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对于服刑中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原执行机关应当向负责监外执行的公安机关通报罪犯服刑改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管理和监督罪犯。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告知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必须接受监督改造并遵守相关规定。
一旦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罪犯刑期未满的情况下,应当立即被收监。如果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或裁定时决定对罪犯暂予监外执行,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人民法院将该罪犯依法交付执行。如果罪犯是在执行过程中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监狱等执行机关收监。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如果罪犯的刑期届满,原关押监狱等执行机关应当办理释放手续。如果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死亡,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通知原关押监狱或其他执行机关。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14条规定,监外执行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只要满足以下任何一种条件,就可以申请暂予监外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严重疾病不能是自残自伤的罪犯,并且如果保外就医可能对社会造成危险,则不得保外就医。
对于第一种情况,即罪犯犯有严重疾病的情况,需要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开具证明文件。只有经过审批通过的证明文件,才能交予监外执行。如果发现被保外就医的罪犯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或严重违反有关保外就医规定,还应当及时收监执行。
暂予监外执行的疾病范围,包括严重传染病、反复发作的无法服刑的精神疾病、严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等。文章详细列举了各类疾病的范围及具体情况。
徇私舞弊罪如果是指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的,立案标准是:刑罚执行机关的工作人员、人民法院和监狱管理机关以及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对不符合条件的罪犯,伪造材料或者违法裁定、决定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等情形。
暂予监外执行到期后,罪犯刑期未满的,应当及时收监。对于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裁定的同时决定对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对该罪犯的收监,应当由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通知人民法院将该罪犯依法交付执行。暂予监外执行过程中罪犯刑期届满的,应当由原关押监狱等执行机关办理释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应当自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到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由看守所或者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自收到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将社区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