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1日至4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7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犯罪嫌疑人,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10日内作出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决定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1日至4日。对于不需要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拘留的期限最长为14日。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拘留期限最长为37日。
根据修改后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行政拘留处罚的最高期限由30日减少为20日。
根据修改后的草案,未成年人、7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不适用行政拘留处罚。
修改后的草案将治安案件的讯问查证时间最长不超过36小时缩短为最长不超过12小时。
修改后的草案专门增加了执法监督一章,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作出具体规定。
根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规定,不满十六周岁的、七十周岁以上的以及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人员违反治安管理,不适用行政拘留处罚。
草案同时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予以处罚。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予以处罚。草案还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
被刑事拘留羁押的人员在入所后需遵守的物品管理规定以及刑事拘留的程序。被拘留人员在入所时需按规定带入特定物品,如穿戴用品、卫生洗护用品等,并由看守所代为采购供应。同时,看守所应保证采购物品的安全,并适当控制带入监室的物品数量。刑事拘留程序包括公安机关和
警察在对他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如果出现错误并侵害他人利益,受害人有权申请国家赔偿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受害人在警察采取拘留、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时,若权益受到侵犯,可以申请赔偿。包括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逮捕措施超期、经过再审改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刑事拘留的地点以及适用范围的问题。刑事拘留地点为公安局拘留所。其适用范围包括预备犯罪、实行犯罪等七种情况,但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不适用刑事拘留。在公安司法实践中,存在对刑事拘留适用范围掌握过于随意化、扩大化或过于僵化的
近年来,发生交通事故后,车主往往选择肇事逃逸而不是及时处理事故。那么,肇事逃逸会被拘留多少天?会受到怎样的处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行政拘留最长15天,刑事拘留最长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