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除公安机关外,人民检察院在直接受理的案件中,对于具有以下两种情形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有权决定拘留: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后有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已经逃跑的行为,人民检察院可以决定对其进行拘留。这是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一步危害社会秩序和犯罪案件的顺利侦查。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存在可能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的情况,人民检察院也可以决定对其进行拘留。这是为了保护案件证据的完整性和确保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会对案件进行干扰。
一旦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拘留,公安机关将负责执行该拘留决定。
在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拘留时,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公安机关在依法需要拘留犯罪嫌疑人时,承办单位应填写《呈请拘留报告书》,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拘留证》,然后由提请批准拘留的单位负责执行。
人民检察院决定拘留案件时,应由办案人员提出意见,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决定。决定拘留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将拘留决定书送交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应立即执行,人民检察院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执行。
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决定拘留特殊身份的人员时,需要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
如果是因现行犯被拘留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决定拘留的机关应立即向其所在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报告;因其他原因需要拘留的,决定拘留的机关应报请该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许可。
对不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无国籍人采用刑事拘留时,需要报请有关部门审批。对于西藏、云南及其他边远地区来不及报告的情况,可以边执行边报告,并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外事办公室和外国人主管部门的意见。
对外国留学生采用刑事拘留时,需要征求地方外事办公室和高教厅、局的意见后,报公安部或国家安全部审批。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先行刑事拘留的相关规定。对于只有口供的现行犯,在存在特定情形下可以先行刑事拘留,如正在预备犯罪、被害人指认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刑事拘留的具体程序,包括拘留申请、执行、通知家属以及拘留后的处理等。
检察院执行逮捕是否一定判刑的问题,指出逮捕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判刑。文章还涉及了刑事拘留期间能否办理取保候审以及刑法中的从轻减轻免除如何区分的问题。检察院执行逮捕后案件还需经过侦查、审查起诉等阶段,最终判决结果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刑事拘留时间的起算方式是根据《拘留通知书》上注明的拘留开始时间来计算。在刑事诉讼中,如果期间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那么期间的届满日期就是节假日后的第一天。但对于在押期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来说,期间应当一直延续到届满之日,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在押期
在刑事拘留期间,被拘留人可以会见律师,但家属或其他人不可以。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如果认为需要逮捕,应在拘留后的三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人民检察院应在接到公安机关提请后的七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如果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