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除公安机关外,人民检察院在直接受理的案件中,对于具有以下两种情形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有权决定拘留: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后有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已经逃跑的行为,人民检察院可以决定对其进行拘留。这是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一步危害社会秩序和犯罪案件的顺利侦查。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存在可能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的情况,人民检察院也可以决定对其进行拘留。这是为了保护案件证据的完整性和确保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会对案件进行干扰。
一旦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拘留,公安机关将负责执行该拘留决定。
在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拘留时,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公安机关在依法需要拘留犯罪嫌疑人时,承办单位应填写《呈请拘留报告书》,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拘留证》,然后由提请批准拘留的单位负责执行。
人民检察院决定拘留案件时,应由办案人员提出意见,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决定。决定拘留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将拘留决定书送交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应立即执行,人民检察院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执行。
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决定拘留特殊身份的人员时,需要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
如果是因现行犯被拘留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决定拘留的机关应立即向其所在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报告;因其他原因需要拘留的,决定拘留的机关应报请该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许可。
对不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无国籍人采用刑事拘留时,需要报请有关部门审批。对于西藏、云南及其他边远地区来不及报告的情况,可以边执行边报告,并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外事办公室和外国人主管部门的意见。
对外国留学生采用刑事拘留时,需要征求地方外事办公室和高教厅、局的意见后,报公安部或国家安全部审批。
被刑事拘留羁押的人员在入所后需遵守的物品管理规定以及刑事拘留的程序。被拘留人员在入所时需按规定带入特定物品,如穿戴用品、卫生洗护用品等,并由看守所代为采购供应。同时,看守所应保证采购物品的安全,并适当控制带入监室的物品数量。刑事拘留程序包括公安机关和
警察在对他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如果出现错误并侵害他人利益,受害人有权申请国家赔偿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受害人在警察采取拘留、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时,若权益受到侵犯,可以申请赔偿。包括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逮捕措施超期、经过再审改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刑事拘留的地点以及适用范围的问题。刑事拘留地点为公安局拘留所。其适用范围包括预备犯罪、实行犯罪等七种情况,但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不适用刑事拘留。在公安司法实践中,存在对刑事拘留适用范围掌握过于随意化、扩大化或过于僵化的
刑事拘留与检察院逮捕之间的法律流程和相关规定。当存在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且有危害社会的现实危险时,检察院会进行逮捕。对于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若违反规定,情节严重,亦可予以逮捕。逮捕的执行程序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