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指人民检察院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审查,评估是否有必要继续羁押。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负责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其他相关部门提供配合。
根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羁押必要性审查,并说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理由。人民检察院可以公开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经审查后,人民检察院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相关情况,评估是否有必要继续羁押。
根据《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向办案机关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情形包括:
根据《规定》,在满足“具有悔罪表现,不予羁押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条件的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办案机关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这些对象包括:
辩护制度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行使辩护权的重要制度。新刑事诉讼法重点完善了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后,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阶段,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和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并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情况,提出意见。
新刑事诉讼法修订了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加强了对律师依法履行职责的保障。
根据修订后的《律师法》,律师凭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法律援助公函,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律师会见时不受监听。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在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中,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需要经侦查机关许可。这一规定解决了刑诉法与律师法的衔接问题,保证了法律和司法的统一,同时也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超期羁押的救济措施。当事人被司法机关超期羁押时,可通过申请解除羁押措施并要求国家赔偿来寻求救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并依法变更其他措施,同时受害人在特定情形下可获得赔偿。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
醉驾被刑事拘留的最短期限和最长时限。公安机关对于醉驾嫌疑人可以进行先行拘留,拘留期限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是否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等。一般情况下,拘留期限最长为14日,特殊情况下可能延长至37日。醉驾嫌疑人被拘留后,如不需要逮捕,应尽快释放;如
逮捕后超期羁押的处理方式。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被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相关人员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司法机关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依法变更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中的取保候审程序。申请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犯罪嫌疑人和其代理人等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取保候审适用于特定情形,如可能判处较轻刑罚、不会产生社会危险性等。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