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控风险,又被称为刚性风险,指的是资产评估机构本身无法直接控制的风险,但可能导致评估结果出现错误或重大偏差。这些风险由外部因素引起,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无法控制。不可控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评估行业也缺乏完整的法规体系。评估监督体系尚未形成,因此无法验证资产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评估人员缺乏充分的执业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资产评估的行政主管部门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职能和制定执业标准时存在政出多门的情况,影响了资产评估工作的正常进行。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特定目的干预评估活动,甚至人为操纵评估结果,严重影响了评估结论的公正性,导致资产评估值严重失实。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很难找到公平的估价标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市场交易信息和相关技术参数不充分,信息的可靠性较低,增加了评估师的风险。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形成和发展时间较短,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尚未形成,评估师缺乏充分的执业依据,从而带来风险。
可控风险,又被称为柔性风险,是指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能够控制和防范的风险,取决于评估机构内部的评估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和评估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可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例如,个别评估机构法制观念淡薄,对一些不合法或有争议的资产进行评估;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如压价、垄断等,承揽业务;在承揽业务时违规操作,为关联方或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客户提供评估服务;评估机构规模、人员结构和执业水平与评估目的存在差距等。这些情况都可能给评估机构带来风险。
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诚实正直、勤勉尽责,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然而,在实际执业过程中,一些评估师过分依赖委托方提供的信息资料,忽视对资产价值尺度判断的市场性,无原则地满足委托方的不当要求,明显高估或低估委托资产价值等,由此导致评估风险。
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胜任所执行的评估业务。然而,实际中评估师个体的知识结构和评估经验总是有限的,而评估对象和面临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可能导致评估结果出现错误。即使是执业经验丰富的评估师,也可能因评估对象和环境的复杂性而出现判断失误,引发评估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候两者会交织在一起。例如,某些可控风险的产生源于不可控风险。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
法院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拍卖被执行人的财产,以实现债权的合法权益。在对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变现前,法院应当委托依法成立、具有相应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进行价格评估。价格评估完成后,法院可组织执行双方当事人协商,按评估价格将被执行人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