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条件逮捕制度是指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进行限制的一种制度。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然而,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无法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附条件逮捕制度要求对逮捕条件进行正确把握。其中,“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这一条件要以“证据所证明的事实构成犯罪”为原则,并补充规定为“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基本构成犯罪”。基本构成犯罪的要求是指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必须达到“八九不离十”的程度。此外,根据现有证据的综合分析,案件经过进一步侦查,必须能够取得构成犯罪的证据。
为了保证附条件逮捕的质量,批捕时需要采取两条保障措施。首先,给予侦查机关发补充证据通知书,并跟踪掌握其补证情况。其次,对于侦查机关经过努力仍然难以取得证明构成犯罪的证据的情况,应及时撤销批捕决定。
2006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五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其中明确规定了附条件逮捕的范围和程序。标准第四条规定,附条件逮捕属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以批准逮捕”的范畴,同时规定附条件逮捕后应当撤销逮捕决定而不撤销的,属于“逮捕质量有缺陷”。此外,《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0年版)第4.34条也对附条件逮捕进行了规定。
以2010年办理的犯罪嫌疑人王某涉嫌诈骗案为例,王某与曹某相识多年,在生意往来中赢得了曹的信任。然而,王某以虚构合同的方式向曹某借取了260万元,并在得到款项后失去了联系。在审查该案时,办案人员认为缺乏王某为骗取巨额资金虚构合同的证据,根据现有证据不足以认定王某涉嫌诈骗罪。
然而,如果仅仅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已经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的被害人可能会采取过激行动。考虑到案件涉及金额巨大,并且犯罪嫌疑人还有其他诈骗嫌疑,经过检察委员会的讨论决定,对犯罪嫌疑人王某涉嫌诈骗罪做出附条件逮捕的决定,并列明了公安机关下一步侦查活动的补查提纲。
检察院对看守所的监督内容以及监督职责。检察院监督内容包括对在押人员的收押管理活动是否合法,是否具备相关凭证,以及是否收押了不应当收押的人员等。监督职责则包括监督管理活动、羁押期限、执行刑罚活动是否合法,侦查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和出庭公诉等
证据不足不批捕的案子的处理方式。人民检察院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将不予批捕并通知公安机关。同时,文章还详述了逮捕的法律规定及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包括不同情况下的逮捕条件和决定。
逮捕的条件及其含义,包括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以及采取其他强制措施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性。逮捕羁押的时间受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期限最长可达7个月,检察院审查案件时间一般一个月,重大复杂案件可延长半个月。法庭审理程序不同,羁押期限也不
侦查羁押期限的含义和分类。侦查羁押期限是指在侦查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到侦查结束的时间限制。它分为一般羁押期限、特殊羁押期限和重新计算的羁押期限三种。其中,一般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特殊羁押期限适用于特别重大复杂案件,而重新计算的羁押期限则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