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留是指对某人进行限制和拘禁,但并不一定需要法院的命令,警察机关也有权进行拘留。公安机关在以下情形下,可以进行先行拘留:
1、对于被拘留的人,公安机关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进行讯问。如果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情况,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签发《释放通知书》,看守所会根据《释放通知书》向被拘留人发放《释放证明书》,并立即释放被拘留人。
2、拘留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制作《拘留通知书》,并送达给被拘留人的家属或单位。但在以下情形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不予通知:
在上述情形消除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对于没有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的情况,应当在拘留通知书中注明原因。
3、对于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一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4、如果需要延长拘留期限,办案单位应当在期限届满前的二十四小时内制作《呈请延长拘留期限报告书》,并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5、对于不提供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犯罪嫌疑人,在三十日内无法查清提请批准逮捕的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拘留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但不得停止对其犯罪行为的侦查。对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案件,也可以按其自报的姓名提请批准逮捕。
刑法中关于羁押期限与刑期折抵的关系。羁押期限可折抵刑期,仅限于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羁押期限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具体折抵规定为管制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两日,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在特定情况下,如发现另有重要罪行等,羁押期限
刑事案件管辖变更对羁押期限的影响,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文章指出,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涉及其他重要罪行时,羁押期限可重新计算。但对于在侦查期间改变管辖后能否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情况,法律未明确规定。因此,对于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出在变更强制措施时存在的解除程序的复杂性和逻辑性问题。文章强调,对于取保候审和其他强制措施的变更,不应有特殊规定导致解除程序的差异。文章认为,当前的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定条件和理论基础,应统一规定强制措施的变更方式
警察抓捕嫌犯后的羁押措施,主要介绍了看守所与拘留所的区别。两者在羁押地点、法律依据、性质和羁押对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看守所主要羁押被逮捕和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具有刑事羁押机关的性质,其监管活动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而拘留所则主要用于行政拘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