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工作的任务是按照法定程序,发现和收集与案件相关的各种证据,查明犯罪事实,确定犯罪嫌疑人,并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防止现行犯和犯罪嫌疑人继续犯罪或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以确保刑事追诉的有效进行。
侦查羁押期限是指犯罪嫌疑人在被逮捕后到侦查终结的期限。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2个月。
然而,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无法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同时,对于以下情况,在上述3个月内仍无法终结侦查的案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2个月:
对于可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在上述5个月内仍无法终结侦查的情况下,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2个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公安机关在案件羁押期限届满7日前提出延长羁押期限的申请,并书面呈报案件的主要情况和延长羁押期限的具体理由。检察院应在羁押期限届满前作出决定。对于由最高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由最高检察院依法决定。
对于因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进行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案件,最高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申请延期审理。
在侦查期间,如果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侦查羁押期限将重新计算。重新计算羁押期限的决定由公安机关做出,不再经检察院批准,但需报检察院备案并受其监督。
另有重要罪行是指与逮捕时的罪行不同种的重大犯罪,或同种罪行但将影响罪名认定和量刑的重大犯罪。
对于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或身份不明的情况,侦查羁押期限从查清身份之日起计算,但不得停止对其犯罪行为的侦查取证。如果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且充分,也可以按其自报的姓名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侦查期间进行精神病鉴定的时间不计入侦查羁押期限,其他鉴定时间则应计入羁押期限。对于因鉴定时间较长,办案期限届满仍无法终结的案件,应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改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侦查工作是打击犯罪的重要手段,因为犯罪行为复杂多变,罪犯常常设法掩盖真相,逃避追究。只有进行强有力的侦查活动,才能准确、及时地揭露和打击犯罪。
侦查是刑事诉讼的基础,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进行刑事诉讼的第一步。虽然刑事诉讼从立案开始,但全面收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等实质性工作是在侦查阶段展开的。因此,侦查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件的处理结果。如果侦查工作做得好,收集的证据确凿充分,有利于起诉和审判的顺利进行。反之,侦查工作的疏漏或偏差可能导致案件处理困难,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刑法中关于羁押期限与刑期折抵的关系。羁押期限可折抵刑期,仅限于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羁押期限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具体折抵规定为管制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两日,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在特定情况下,如发现另有重要罪行等,羁押期限
刑事案件管辖变更对羁押期限的影响,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文章指出,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涉及其他重要罪行时,羁押期限可重新计算。但对于在侦查期间改变管辖后能否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情况,法律未明确规定。因此,对于
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的相关规定。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特定类型案件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可以再延长2个月。公安机关应在羁押期限届满前提出延长羁押期限的要求。特别重大复杂案件由最高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出在变更强制措施时存在的解除程序的复杂性和逻辑性问题。文章强调,对于取保候审和其他强制措施的变更,不应有特殊规定导致解除程序的差异。文章认为,当前的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定条件和理论基础,应统一规定强制措施的变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