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一个客户成功获得了一份保函,该保函由一家担保公司提供,对方承诺承担担保责任,并且已在法院备案登记,合法从事诉讼保全担保业务。然而,尽管法院认可了他们的保函,但并未解除财产保全措施。法院解释称,被申请保全人提供了担保,但仍需要申请人同意才能解除保全措施。这让我感到困惑,我对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并不陌生,但这种层层限制权利的解释确实导致了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在这里,我将简要梳理多个司法解释是如何对财产保全规范进行层层限缩的。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的规定,如果被申请人提供了担保,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这是最高立法文件,其规定非常明确,只要存在合格的担保,就必须解除保全措施。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民诉法〉的若干规定》,对于具有偿还能力的企业法人,人民法院一般不得采取查封、冻结等保全措施。如果已经采取了这些保全措施,但企业法人提供了可供执行的财产担保,或者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进行保全,法院应当及时解封、解冻。虽然这个规定只明确了财产担保的情况,但也表明了尽量减少财产保全对经营活动影响的原则。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当出现以下情形之一时,人民法院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并将裁定送达给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或者案外人:(五)被执行人提供担保且申请执行人同意解除查封、扣押、冻结的;(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的其他情形。这个规定对问题进行了颠覆性的规定。第五项规定,即通过担保方式解除财产保全措施需要经过申请人的同意,实际上是一句空话。大多数申请人不会同意,因为改变担保方式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甚至不利于他们的权益实现,因为物质保全的可靠性远高于信用保证。其次,通过财产保全方式可以对对方施加诉讼压力,因为诉讼程序通常耗时很长,一般当事人无法承受这样的成本。这样一来,申请人就能够增加调解的筹码,迫使被保全人妥协。而第六项规定将最终决定权紧紧掌握在法院手中,法院成为制约双方的最终力量。
因此,法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攻守自如,无论其如何裁决,都是符合规定和合法的。而当事人的权益实现也从他们自己的手中交出。面对这种局面,无论是申请人、本申请人、双方律师还是担保公司都无可奈何,只能等待法院的裁决。
刑法中关于羁押期限与刑期折抵的关系。羁押期限可折抵刑期,仅限于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羁押期限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具体折抵规定为管制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两日,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在特定情况下,如发现另有重要罪行等,羁押期限
刑事案件管辖变更对羁押期限的影响,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文章指出,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涉及其他重要罪行时,羁押期限可重新计算。但对于在侦查期间改变管辖后能否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情况,法律未明确规定。因此,对于
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的相关规定。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特定类型案件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可以再延长2个月。公安机关应在羁押期限届满前提出延长羁押期限的要求。特别重大复杂案件由最高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出在变更强制措施时存在的解除程序的复杂性和逻辑性问题。文章强调,对于取保候审和其他强制措施的变更,不应有特殊规定导致解除程序的差异。文章认为,当前的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定条件和理论基础,应统一规定强制措施的变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