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首先,要审查物证的来源是否合法,其外形、属性等特征是否与案事实有联系,是否存在假冒和伪造的情况。物证作为“哑巴证人”,以自身客观存在的形态来反映案件情况,不易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对物证的审查判断应该追溯其来源,同时通过鉴定、辩认等方法进行审查。只有出处可靠,并与案件有内在联系的物品痕迹,才能成为定案的依据。
其次,要查证证人的品质与犯罪嫌疑人的关系及其他客观条件,看是否出于不良动机或受其他影响,使提供的证言失实。证人证言是广泛使用的诉讼证据,但是证人容易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证言亦有真有假和虚假的成份。例如,与犯罪嫌疑人有恩怨或利害关系的证人可能故意夸大或缩小所知情况,甚至包庇或陷害;受到请吃送礼或受欺骗威胁的证人可能不能如实提供证言。在审查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三,要查鉴定材料是否可靠,鉴定人是否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资格,看鉴定结论是否准确可信。鉴定结论对某些案件会发挥重要的证明作用,直接影响对犯罪嫌疑人的定罪处罚。在实践中,可能出现同一伤情或同一物品,几份鉴定结论不一致的情况;也可能出现鉴定结论不符合案情实际,缺乏科学性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鉴定人员先入为主或掌握的鉴定材料不全面,也可能是业务知识缺乏等原因。在审查判断时应引起注意。
最后,对各个间接证据逐一审查判断属实,并不等于就证明了整个案件的真实情况,还应将全部的间接证据联系起来,结合案情实际,进行综合分析。
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处理尸检报告的方式。规定中明确了公安机关可以进行尸体解剖以确定死因,并通知家属到场或记录无法通知的情况。对于查明死因且无需继续保存尸体的,公安机关通知家属领回或经批准及时处理。对于没有异议的尸检报告,公安机关认为无需保留尸
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界限。非法证据指侵犯公民权利,违反法定程序,影响证据可采性的证据。瑕疵证据是在取证过程中存在轻微违规但可进行补正或合理解释的证据。两者判断标准包括侵犯公民权利的程度、违反法定程序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证据可采性的影响。文章还讨论了关于
公租房遭遇强拆时的维权问题。首先,讨论了原告主体资格的判断,指出公租房承租人在征收过程中应被认定为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有权提起诉讼。其次,强拆行为的合法性审查需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程序进行。被告方辩解需考虑公租房拆除是否签订补偿协议、是否属于违法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能力判断原则,包括相关性原则、实体公正性原则和程序公正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证据与待证事实存在联系。实体公正性要求排除不可靠的传闻证据,确保证据的真实性。程序公正性强调证据收集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排除非法证据。法官在审查证据时需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