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对于所有案件的判决都需要重视证据和调查研究,而不是轻易相信口供。如果只有被告人的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就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并处以刑罚。相反,如果没有被告人的供述,但有确凿、充分的证据,就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并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 有证据证明定罪量刑的事实;
(二) 据以定案的证据经过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 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是刑事案件中不可或缺的证据,对于查明案情和后续的侦查活动都至关重要。然而,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刑讯逼供或非法讯问,其供述就可能成为冤错案件的根源。因此,在审查起诉环节,除了具备甄别犯罪嫌疑人供述真伪的能力外,公诉人还应注意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
在刑事诉讼中,偏见可能存在且不易察觉。心理学上存在一种叫做“光环效应”的现象,即认知者对一个人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根据这个特征推断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确证偏见指的是在论证过程中,对待证论点存在轻信或偏执的信任,只满足于确认自己观点而忽视可能存在的错误,拒绝接受其他可能性的解释,以自我为中心选择或忽视论据,忽视、贬低或掩盖不利证据,缺乏对论证的批判性态度。在刑事诉讼中,确证偏见主要表现为有罪推定。
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性。律师会见可以提供心理支持、法律咨询服务,了解案件情况并做准备工作,帮助犯罪嫌疑人认识自身行为,收集重要证据,避免刑讯逼供,了解涉嫌罪名以及申请取保候审。这些都有助于犯罪嫌疑人更好地应对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刑事诉讼法》对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法律规制。规定对于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包括供述、证言和物证等。同时,也强调了人民检察院在调查核实非法证据收集情况时的职责,包括提出纠正意见和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司法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刑讯逼供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刑讯逼供罪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手段强迫其作口供的行为。构成此罪必须满足主体、行为方式、目的和结果等要件。触犯刑讯逼供罪的行为人将受到法律严惩,若导致人员伤残或死亡,将从重处罚。需注意,非法
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法律要求和注意事项。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负责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有至少两名侦查人员在场。对于不同情况下的犯罪嫌疑人,有不同的讯问方式和要求。讯问过程中应制作笔录,并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不允许使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