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限制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仲裁决定书、具有强执行力的公正债权文书以及非诉讼的行政决定书等形式才具备执行根据的效力,而并没有明确规定债权凭证作为一种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文书。这对于债权人自由转让债权不利。
债权凭证虽然替代了执行中止,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在过去,很多人认为法院对执行案件中止执行就是法院开具的“法律白条”。现在法院逐渐使用债权凭证代替执行中止,但由于现行债权凭证制度规定持证人不得抵押、质押和作其他担保,也不能作为有价证券流通使用,不得转让。这导致债权只能通过再次申请执行来实现,限制了其他形式实现债权的途径,使得债权凭证在人们眼中依然是一种“法律白条”。
债权凭证的实施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止执行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包括申请执行人同意延期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有理由的异议、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公民死亡等。这些条件在办理债权凭证时同样需要满足,同时还需要做笔录、制作终结执行裁定书、填写内容繁琐的债权凭证,并且常常需要通知申请执行人核对债权数额,增加了许多工作量。
债权凭证的发放需要在穷尽各项执行措施后,债权不能或部分不能实现的情况下进行,并且由人民法院发放。然而,对于人民法院穷尽执行措施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这给了一些法院滥用债权凭证的空间,为追求执结率提供了机会。
债权凭证制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从法院的角度来看,债权凭证的设立旨在简化再次执行程序、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提高法院执行工作效率、及时解决案件、减轻中止案件的压力。然而,实际情况表明,债权凭证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上都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对于债权人来说,持有债权凭证只能证明自己享有债权,并可以多次向法院申请执行,但与以往的中止执行并没有太大区别,对于实体权利的最终实现并没有太大意义。债务人无财产可供执行,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也无法及时实现自己的权利,只能不定期等待,直到取得债务人有履行能力的相关证据,而这往往很难取得,导致债权的实现时间无法预期。
法律咨询合同的印花税问题。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法律咨询合同不在印花税的征税范围内,因此无需为法律咨询合同支付额外的印花税。当事人在签订法律咨询合同时,无需考虑印花税的支付问题。
被收购公司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按评估价格冲减固定资产,购买法下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资产差异的来源。文章还通过A公司与B公司的案例,详细说明了会计处理的步骤。折旧的会计处理在并购企业的固定资产处理中非常重要,需参考平时的折旧做账经验,但又不完全
如何认定逃避追缴欠税行为。首先确认欠税事实的存在,要考虑是否超过法定期限及欠税原因。其次,要看行为人是否有实际的逃避行为,如转移财产和隐匿财产。最后,犯罪目的是导致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税。此外,文章还介绍了逃避追缴欠税罪的主体,即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
资产负债管理的构成及其管理原则。资产负债管理包括评价目标、限制条件及解决方法和计算结果。管理原则以对称原则为基础,包括规模对称、结构对称(偿还期对称)、目标互补和资产分散化等原则,旨在实现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协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