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不执行罪的立案标准,当具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出现以下情形之一时,应被认定为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行为“情节严重”:
在人民法院发出执行通知后,对已被依法查封、扣押或已被清点并责令保管的财产进行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或者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导致判决、裁定无法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对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进行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导致判决、裁定无法执行。
以暴力、威胁方法妨害或抗拒执行,导致执行工作无法进行。
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围困、扣押、殴打执行人员,导致执行工作无法进行。
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和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以及执行公务证件,造成严重后果。
其他妨害或抗拒执行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首先,妨害公务罪的对象是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而不执行罪的对象是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其次,妨害公务罪必须使用暴力、威胁的方法,而不执行罪并不要求使用这种方法。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当事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时,往往会对司法工作人员实施暴力阻碍执行,这既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又具有妨害公务的特征。因此,对于使用暴力阻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更适合定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当事人以暴力阻止司法工作人员执行判决、裁定时,其暴力程度应限于造成轻伤害。如果在抗拒判决、裁定执行过程中,行为人将执行人员或协助执行人员打成重伤甚至杀害,则应根据牵连犯的原则,将其从一重罪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处理。
当事人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具有提出申诉的权利。在提出申诉时,有些当事人可能会对执行机关的人员产生冲突,只要他未抗拒执行判决、裁定,就不能被定为不执行罪。如果是因为原判决不当或当事人客观上确有困难,导致判决无法执行,不能对当事人定罪,而应根据审判监督程序对原判决进行适当改变。如果是由于执行人员工作错误,如执行手续不完备、态度粗暴等,导致当事人抵制执行判决、裁定,也不宜对当事人定罪。应在纠正执行人员工作错误的基础上重新执行判决、裁定,对于行为人只是消极地不执行判决、裁定或抗拒执行情节轻微的,也不应视为犯罪处理,而应先进行教育,并在必要时进行强制执行。
诈骗罪的立案及刑事侦查程序。一旦发现涉嫌诈骗罪的案件,公安机关会立即展开调查并进入刑事侦查阶段,采取相应的刑事强制措施。对于已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刑事侦查羁押期限通常不超过两个月,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特殊情况包括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等
刑事诉讼中的各阶段及其时限。文章详细阐述了拘留、侦查、审查起诉、一审、二审以及发回重审等阶段的时限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拘留期限最多为37天,侦查阶段应在7个月内结束,审查起诉不超过6个半月,一审期限为9个半月,二审期限为4个半月,发回重审的期
侦查期限的计算方法,包括一般案件和特殊羁押期限。对于一般案件,侦查期限从批捕之日起计算,通常为60天,复杂案件可延长一个月至两个月。公安机关的案件数量和关系可能影响侦查进度。对于特殊羁押期限,根据不同情况和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可以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如
案件判决中犯罪嫌疑人供认的重要性,指出定罪是法院根据刑法规定对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确认与评判。文章详细阐述了定罪的特征和性质,强调定罪主体是人民法院,客体是侵害法益的行为,具有刑事司法活动的性质。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确定罪与非罪界限的两种情形,包括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