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民检察院起诉案件公开审查规则(试行)第四条规定,公开审查的不起诉案件应当是存在较大争议并且在当地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经人民检察院审查后准备作不起诉的案件。
根据人民检察院起诉案件公开审查规则(试行)第五条规定,下列案件不进行公开审查:
(一) 案情简单,没有争议的案件;
(二) 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
(三) 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进行公开审查;
(四) 其他没有必要进行公开审查的案件。
根据人民检察院起诉案件公开审查规则(试行)第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拟作不起诉处理的案件,可以根据侦查机关(部门)的要求或者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的申请,经检察长决定,进行公开审查。
人民检察院在公开审查不起诉案件时,应当听取侦查机关(部门),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
公开审查活动应当在人民检察院进行,也可以在人民检察院指定的场所进行。公开审查活动应当由案件承办人主持进行,并配备书记员记录。
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时,允许公民旁听;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检察员参加;可以根据案件需要或者当事人的请求,邀请有关专家及与案件有关的人参加;经人民检察院许可,新闻记者可以旁听和采访。对涉及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案件,可以通知有关单位派代表参加。
根据人民检察院起诉案件公开审查规则(试行)第十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公开审查三日前,应当向社会公告案由、公开审查的时间和地点,并通知参加公开审查活动的人员。
人民检察院在公开审查时,应当公布案件承办人和书记员的姓名,宣布案由以及公开审查的内容、目的,告知当事人有关权利和义务,并询问是否申请回避。
人民检察院主要就案件拟作不起诉处理听取侦查机关(部门),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案件承办人应当根据案件证据,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阐述不起诉的理由,但不需要出示证据。参加公开审查的侦查人员,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就案件事实、证据、适用的法律以及是否应予不起诉,各自发表意见,但不能直接进行辩护。
公开审查的活动内容由书记员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参加公开审查的侦查人员,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阅读或者向其宣读,如果认为记录有误或有遗漏的,可以请求补充或更正,确认无误后,应当签名或盖章。
公开审查活动结束后,应当制作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的情况报告。报告中应当重点写明公开审查过程中各方一致性意见或者存在的主要分歧,并提出起诉或者不起诉的建议,连同公开审查笔录,呈报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作为案件是否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参考。
根据人民检察院起诉案件公开审查规则(试行)第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开审查不起诉案件应当在审查起诉期限内完成。
审查不起诉案件的其他有关事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有关规定办理。
刑事诉讼法中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或可能存在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可选择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过二次补充侦查后,如仍认为证据不足,将做出不起诉决定,涉案人员不会有案底记录,对其个人声誉和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
公诉案件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的法律咨询。公诉案件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提起诉讼的案件。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关于原告代理人对刑事部分判决的疑问,律师解答称只能申请抗诉。文章还强调了公诉案件的重要性和作用,包括打击犯罪
刑事案件中的撤案程序。在派出所立案侦查过程中,若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可停止侦查。自诉刑事案件中,自诉人可在判决前与被告人和解或撤回自诉,但涉及特定情况则不适用调解。公诉案件的撤案决定权在检察机关,受害者可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接受调解。根据刑事诉讼法,特
被害人撤诉并不等同于放弃追究法律责任的问题。在公诉案件中,诉讼权属于国家,被害人没有独立的诉讼权利。赔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量刑,但不能成为免罪的依据。即使加害人充分赔偿被害人损失,被害人也不能直接决定公诉案件的处理结果。公诉案件的决定权属于国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