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法院在收到公诉案件后,应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员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只要起诉书中明确指控犯罪事实并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应决定开庭审判。然而,证据是否确实可靠并不是决定是否开庭审判的必要条件。
在开庭前,需要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不属于合议庭组成人员,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长。在开庭前10日内,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在开庭前3日内,通知人民检察院开庭的时间和地点。还需要传唤诉讼参与人。
开庭时,审判长应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是否公开审判,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名单。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并告知被告人有辩护的权利等。
人民法院在受理第一审公诉案件后,应在1个月内宣判,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如果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2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1个月。如果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
《刑事诉讼法》第16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纠正意见。
为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现行刑事诉讼法弱化了公诉案件进行庭前审查的实体内容,基本上实行程序性审查。即审查只要符合“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的”,人民法院就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审查的主体是负责该案审理的审判组织成员。
而自诉案件则应经过二次审查。第一次是立案前的程序审查,审查是否符合立案标准。根据立、审分立的原则,审查的主体应是专门审查立案的人员。第二次审查是开庭前的实体审查,审查是否符合“犯罪事实清楚,有足够证据”这一开庭审理的必备条件。符合开庭审理条件的应转到开庭审理程序,不符合开庭审理条件的,应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裁定驳回起诉。审查的主体是负责该案审理的审判组织人员。
刑事诉讼法中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或可能存在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可选择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过二次补充侦查后,如仍认为证据不足,将做出不起诉决定,涉案人员不会有案底记录,对其个人声誉和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
公诉案件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的法律咨询。公诉案件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提起诉讼的案件。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关于原告代理人对刑事部分判决的疑问,律师解答称只能申请抗诉。文章还强调了公诉案件的重要性和作用,包括打击犯罪
刑事案件中的撤案程序。在派出所立案侦查过程中,若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可停止侦查。自诉刑事案件中,自诉人可在判决前与被告人和解或撤回自诉,但涉及特定情况则不适用调解。公诉案件的撤案决定权在检察机关,受害者可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接受调解。根据刑事诉讼法,特
被害人撤诉并不等同于放弃追究法律责任的问题。在公诉案件中,诉讼权属于国家,被害人没有独立的诉讼权利。赔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量刑,但不能成为免罪的依据。即使加害人充分赔偿被害人损失,被害人也不能直接决定公诉案件的处理结果。公诉案件的决定权属于国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