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法院在收到公诉案件后,应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员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只要起诉书中明确指控犯罪事实并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应决定开庭审判。然而,证据是否确实可靠并不是决定是否开庭审判的必要条件。
在开庭前,需要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不属于合议庭组成人员,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长。在开庭前10日内,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在开庭前3日内,通知人民检察院开庭的时间和地点。还需要传唤诉讼参与人。
开庭时,审判长应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是否公开审判,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名单。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并告知被告人有辩护的权利等。
人民法院在受理第一审公诉案件后,应在1个月内宣判,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如果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2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1个月。如果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
《刑事诉讼法》第16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纠正意见。
为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现行刑事诉讼法弱化了公诉案件进行庭前审查的实体内容,基本上实行程序性审查。即审查只要符合“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的”,人民法院就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审查的主体是负责该案审理的审判组织成员。
而自诉案件则应经过二次审查。第一次是立案前的程序审查,审查是否符合立案标准。根据立、审分立的原则,审查的主体应是专门审查立案的人员。第二次审查是开庭前的实体审查,审查是否符合“犯罪事实清楚,有足够证据”这一开庭审理的必备条件。符合开庭审理条件的应转到开庭审理程序,不符合开庭审理条件的,应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裁定驳回起诉。审查的主体是负责该案审理的审判组织人员。
检察院对看守所的监督内容以及监督职责。检察院监督内容包括对在押人员的收押管理活动是否合法,是否具备相关凭证,以及是否收押了不应当收押的人员等。监督职责则包括监督管理活动、羁押期限、执行刑罚活动是否合法,侦查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和出庭公诉等
刑事案件的法律程序,包括刑事拘留和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公诉阶段、法院审理阶段等。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严格的法律程序要求。在整个程序中,应注意避免超期羁押,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案件审理时间因案情复杂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简单案件审
提起刑事自诉的要求和程序。首先,自诉案件必须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范围,具备事实和法律依据,并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提交起诉状时需附上相关证据。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自诉案件的一审程序与公诉案件基本相同,但《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一条人民检察院在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办案活动中认定案件事实,应当以证据为根据。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指控犯罪时,应当提出确实、充分的证据,并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第七十二条人民检察院认为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可以书面要求侦查机关对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