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法院在收到公诉案件后,应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员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只要起诉书中明确指控犯罪事实并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应决定开庭审判。然而,证据是否确实可靠并不是决定是否开庭审判的必要条件。
在开庭前,需要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不属于合议庭组成人员,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长。在开庭前10日内,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在开庭前3日内,通知人民检察院开庭的时间和地点。还需要传唤诉讼参与人。
开庭时,审判长应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是否公开审判,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名单。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并告知被告人有辩护的权利等。
人民法院在受理第一审公诉案件后,应在1个月内宣判,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如果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2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1个月。如果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
《刑事诉讼法》第16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纠正意见。
为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现行刑事诉讼法弱化了公诉案件进行庭前审查的实体内容,基本上实行程序性审查。即审查只要符合“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的”,人民法院就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审查的主体是负责该案审理的审判组织成员。
而自诉案件则应经过二次审查。第一次是立案前的程序审查,审查是否符合立案标准。根据立、审分立的原则,审查的主体应是专门审查立案的人员。第二次审查是开庭前的实体审查,审查是否符合“犯罪事实清楚,有足够证据”这一开庭审理的必备条件。符合开庭审理条件的应转到开庭审理程序,不符合开庭审理条件的,应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裁定驳回起诉。审查的主体是负责该案审理的审判组织人员。
刑事案件起诉书的内容和要求,包括起诉书的主要部分如首部、犯罪事实和证据、结论和附项等。文章还介绍了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意义和权力以及刑事案件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送达起诉书副本、通知相关人员和公开审判等流程。
法院对犯罪嫌疑人的公诉程序,包括公诉的定义与目的、移送审查起诉案件的受理程序以及案件管辖权的处理。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进行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将填写受理审查起诉登记表。对于管辖权的处理,同级案件、上下级案件及一人犯数罪等情况都有明确的处理方
一份刑事起诉状的范本,内容包括案件编号、被告人信息、辩护人信息、案由、侦查终结情况、审查查明的事实、法律适用和公诉意见等部分。该起诉状针对被告人触犯的刑法条款和罪行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最终提请人民法院依法判处。
中国与国际组织开展刑事司法协助的法律依据,以及提起公诉的法律定义和职权。中国依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与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同时明确了提起公诉是人民检察院的专门权力,包括审查案件、决定起诉等职责。审查过程中需查明犯罪事实、证据等,并作出起诉决定后向法庭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