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后三日以内,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人民法院在受理自诉案件后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九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并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
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如果决定不起诉,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被害人如果不服,可以在收到决定书后七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应当将复查决定告知被害人。对于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的情况,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开庭审理时,审判长应当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并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同时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并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五条的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向被告人发问。审判人员也可以讯问被告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公诉人、辩护人应当向法庭出示物证,让当事人辨认。对于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审判人员应当听取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对于上述申请,法庭应当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经审判长许可,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且可以互相辩论。审判长在宣布辩论终结后,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的,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后五日以内,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并且答复请求人。
刑事案件起诉书的内容和要求,包括起诉书的主要部分如首部、犯罪事实和证据、结论和附项等。文章还介绍了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意义和权力以及刑事案件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送达起诉书副本、通知相关人员和公开审判等流程。
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的提起条件和处理方式。自诉案件需被害人提供证据,法院认为证据不足可劝撤或驳回。轻微刑事案件可自诉或公诉,如被害人直接起诉至法院证据不足,可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转入公诉程序。公安机关侦查结束后应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所处的特殊地位。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不承担举证责任,但仍需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某些证据协助查明案情。被害人的陈述作为独立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公诉案件转为自诉案件的和解程序。当事人有权进行和解并签订协议书。自诉案件包括被害人报案、提供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等。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但某些案件不适用调解程序。审理期限根据被告人是否羁押有所不同,未羁押的应在六个月内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