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审判中,保持控辩双方力量对比的相对均衡是诉讼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然而,在中国刑事诉讼机制转型的今天,代表国家参与诉讼的检察官与被告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平等。为了平衡双方的诉讼地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赋予被告人一系列特殊的程序保障或特权,其中包括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在程序上体现了被告人参与能力和诉讼地位与检察官相近的特权。
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是为了保障其在面对国家机器时能够进行辩护,并且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最后陈述是唯一一次被告人可以自由表达与本案相关内容的机会。被告人通过最后陈述有机会感动法官,从而在量刑上获得轻判。
裁判的可接受性是指裁判必须具备使公众能够接受其基础并施加制裁的品质。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在程序上的存在,有助于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
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虽然重要,但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应受到一定的限制,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也不例外。对最后陈述权的限制应仅限于内容上的限制,而不应对陈述形式进行任何限制。
被告人的最后陈述不能损害国家、他人以及社会公共的利益,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底限。例如,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蔑视、辱骂法庭、公诉人、侦查人员,或对被害人、其他被告人或其他人进行人身攻击,都是侵犯了国家、社会或他人的利益。法官应予以制止和批驳,并根据情节轻重程度,酌情加重处罚或追究责任。
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内容必须与本案有关。这不仅仅限于与认定本案事实有关,还包括被告人的悔罪倾诉、对犯罪心理的讲述以及对本案适用法律的评判等。在司法实践中,被告人的最后陈述经常被以“与本案无关”为借口打断,这构成了对最后陈述权的侵犯。对于“与本案无关”的理由应慎重使用,需要在陈述结束后才能作出判断。
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不得进行不当的重复,但一些为了保持逻辑连贯或陈述需要而不可避免的重复是允许的。
刑事诉讼中的辩护人制度。辩护人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维护其合法权益。辩护人的范围广泛,包括律师、人民团体推荐的人等。被告人享有多种辩护权,如陈述权、辩论权等。刑事辩护分为自行辩护、委托辩护和指定辩护三种方式,辩护人需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据
关于暴力取证罪的辩护词。文章对指控的事实和证据提出质疑,对被告人是否“默许”暴力取证、吴某陈述的可信度、公诉机关的证据体系以及程序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经过辩护人的调查,起诉书中指控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无法成立该罪名,请求合议庭采纳以上辩护意见。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的累犯是否适用问题。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对于具有累犯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适用速裁程序。此外,细则还规定了其他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如涉及未成年人、盲人等特殊情况以及案件中存在异议等情形。同时,也规定了符合速裁程序
刑事速裁程序的相关内容。该程序主要针对事实清楚、被告人认罪认罚、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轻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简化了庭前讯问和开庭通知等环节,审理期限通常为受理后十日内审结。其适用条件包括案件级别、可能判处的刑罚、案情清晰度以及被告人的意愿等。速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