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是一种独立于两审终审制的特殊诉讼程序。该程序适用于判处被告人死刑的案件,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和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案件。与一般的刑事案件不同的是,即使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上诉或检察院没有抗诉的一审或二审裁判,都不是生效的裁判,必须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的核准后才能生效并执行。
死刑复核程序作为对死刑案件的特别审查核准程序,具有以下特征:
(一)适用对象单一:该程序只适用于判处死刑的案件,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和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不适用于其他案件。
(二)诉讼程序特定:死刑案件除了经过一审和二审程序外,还必须经过死刑复核程序的核准才能生效执行,是死刑案件的终审程序。
(三)程序的启动方式特殊,不附任何条件:死刑复核程序无需附加任何条件,由人民法院逐级上报复核。即使一审案件没有上诉或抗诉,中级法院仍需报请高级法院复核,高级法院同意判处死刑后,再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四)死刑复核权具有专属性:死刑复核权只能由法院行使,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对死刑案件有核准权,或者经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的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对部分死刑案件有核准权,而不是所有人民法院都有核准权。
虽然死刑复核程序具有许多特殊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行三审终审制,也不是两审终审制的例外情况,而是人民法院内部对死刑案件的特别监督程序。
(一)、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沿革:
死刑复核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古代中国,完备的死刑复核制度出现在唐朝。死刑案件通常在中央有关部门审查后,再须报奏皇帝核准。唐朝的《唐六典·刑部》记载了这一制度。在唐朝,死刑案件已被核准,但在执行前仍需要由皇帝勾决。这样,死刑案件就有了两次复核,一次是由皇帝核准,另一次是皇帝勾决。死刑复奏制度始于隋朝,每个死刑案件要复奏三次,因此称为“三复奏”。唐朝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规定了“三复奏”和“五复奏”两种复奏方式。各地的死刑案件适用“三复奏”,京师的死刑案件适用“五复奏”。司法官不待复奏而执行死刑的,将构成犯罪并受到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复核阶段辩护人的委托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案件时,应保障辩护律师的权利,听取其意见。辩护律师可以积极参与复核程序,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和辩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有权提出意见,确保复核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
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并的问题,指出这种实践违反了法律程序,易导致错杀和地方保护主义。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并设立独立的死刑复核庭,由最高人民法院垂直领导。这样可以确保死刑在全国范围内正确适用,统一死刑适用标准
死刑核准权的变化和影响。在中国成立初期,死刑核准权由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工行使,但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最终,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有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无辜。然而,仍需解决如何正确处理之前已核准的死刑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