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是一种独立于两审终审制的特殊诉讼程序。该程序适用于判处被告人死刑的案件,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和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案件。与一般的刑事案件不同的是,即使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上诉或检察院没有抗诉的一审或二审裁判,都不是生效的裁判,必须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的核准后才能生效并执行。
死刑复核程序作为对死刑案件的特别审查核准程序,具有以下特征:
(一)适用对象单一:该程序只适用于判处死刑的案件,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和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不适用于其他案件。
(二)诉讼程序特定:死刑案件除了经过一审和二审程序外,还必须经过死刑复核程序的核准才能生效执行,是死刑案件的终审程序。
(三)程序的启动方式特殊,不附任何条件:死刑复核程序无需附加任何条件,由人民法院逐级上报复核。即使一审案件没有上诉或抗诉,中级法院仍需报请高级法院复核,高级法院同意判处死刑后,再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四)死刑复核权具有专属性:死刑复核权只能由法院行使,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对死刑案件有核准权,或者经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的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对部分死刑案件有核准权,而不是所有人民法院都有核准权。
虽然死刑复核程序具有许多特殊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行三审终审制,也不是两审终审制的例外情况,而是人民法院内部对死刑案件的特别监督程序。
(一)、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沿革:
死刑复核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古代中国,完备的死刑复核制度出现在唐朝。死刑案件通常在中央有关部门审查后,再须报奏皇帝核准。唐朝的《唐六典·刑部》记载了这一制度。在唐朝,死刑案件已被核准,但在执行前仍需要由皇帝勾决。这样,死刑案件就有了两次复核,一次是由皇帝核准,另一次是皇帝勾决。死刑复奏制度始于隋朝,每个死刑案件要复奏三次,因此称为“三复奏”。唐朝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规定了“三复奏”和“五复奏”两种复奏方式。各地的死刑案件适用“三复奏”,京师的死刑案件适用“五复奏”。司法官不待复奏而执行死刑的,将构成犯罪并受到处罚。
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的权利,包括听取意见、全面审阅案卷等。程序定义上,死刑复核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一种特别审判程序。复核程序适用范围及组成也有所涉及,处理结果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裁定。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的规定,包括一审判决死刑的复核程序、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死刑的复核要求、复核死刑案件的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的复核结果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复核过程中的作用。新刑诉法对死刑复核有严格规定,旨在确保司法公正和准确。
死刑复核程序,是对判处死刑的判决和裁定进行审查核准的一种特殊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理的对象仅是判处被告人死刑的案件,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和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目前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对于死刑案件核准权的掌握应是:死刑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但依法
中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是独立于两审终审制以外的特殊诉讼程序。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对象为判处被告人死刑的案件,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和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案件。而死刑案件则不然,即使当事人在法定的期限内没有上诉、检察院也没有抗诉的一审裁判,或者二审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