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同学葛-兵与被害人关系密切,他们从中学时期开始就非常要好,后来一起到北京打工并同居。葛-兵曾多次向被害人求婚,但都遭到拒绝,被害人的父母甚至将他带来的礼物扔到门外。在被害人父母的压力下,女友提出了分手。2007年3月2日,葛-兵从北京回到河北省万全县某村,将王某叫出家门后得知事情无法挽回,两人决定共同寻死。“活着不能在一起,那就死在一起。”因为女友的家庭不同意他们的婚事,21岁的葛-兵和女友做出了这样的约定。葛-兵用匕首刺向王某,导致王某颈动脉破裂,失血性休克死亡。随后,葛-兵割颈、左腕等部位自杀未遂。就这样,深爱的两个人从此分隔两地。
2007年12月16日,葛-兵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二审判处死刑,并剥夺其终身政治权利。2008年2月14日,河北省高院向最高法院报请核准葛-兵的死刑判决。
最高法院刑事三庭合议庭对葛-兵案进行了多次合议,多数人认为葛-兵的犯罪情节、后果和手段都属于一般性质。虽然他的行为与一般故意杀人案件没有本质区别,但社会危害程度和犯罪情节相对较轻,因此倾向于不核准死刑判决。合议庭成员随即前往张家口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调查。
调查发现,被害人的父母写了一封要求判处葛-兵死刑的呼吁信,并通过亲戚朋友挨家挨户地走访。这些人认为葛-兵的死亡令人同情,不签署呼吁信似乎不妥。然而,联名信中的一部分签名是代签的,基本上是家人之间互相代签,并且得到了葛-兵本人的认可。此外,葛-兵的村民都表示他平时是个很好的孩子。村里的派出所所长和司法所所长也明确表示,葛-兵杀人是一时冲动,出于治病救人的态度,应该给予被告人重新做人的机会。
经过最高法院多次合议庭讨论、核实、调查和调解,以及与河北省高院的多次协调,最高法院于2008年12月28日最终决定不予核准葛-兵的死刑判决。
2007年1月1日,死刑复核权开始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然而,关于如何有效展开死刑复核存在较多不同的声音。
首先,有人提出死刑复核是否应该开庭审理的问题。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陈*华教授主张不开庭审理,他认为律师无法当庭辩护,法官也无法见到被告人的面孔,这样的程序不够慎重。中国政法大学的陈*中教授则主张应该开庭审理,并认为三审是诉讼化的根本途径。然而,他也指出目前实施的可能性很小,现实的改革是,如果案件事实认定出现重大分歧,个别情况下,不排除最高法院死刑复核庭到当地进行听审,由被告人、控辩双方参加,必要时,关键证人和鉴定人也参加。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陈*良教授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该将死刑复核程序改为三审程序。换言之,对于死刑以外的案件,应实行两审终审制度,对于死刑案件,应实行三审终审制度,以彰显对死刑案件的重视。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认为现有的死刑复核程序属于书面审查,更多具有行政审批的特点。他们建议将来的死刑复核改为开庭审理,让律师参与诉讼,让控辩双方在法庭上充分辩论,这也是所谓的诉讼化改革。而诉讼化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死刑案件的三审终审制度。
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的权利,包括听取意见、全面审阅案卷等。程序定义上,死刑复核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一种特别审判程序。复核程序适用范围及组成也有所涉及,处理结果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裁定。
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汉代初步建立了司法体系,包括死刑执行规范;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形成,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复核权;隋唐时期是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司法监督体制,保障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死刑复核程序,其是审查和核准死刑案件的特殊程序。尽管法律规定中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但概念上存在混用情况,给实际操作带来困扰。为确保死刑案件的公正审判和合法执行,有必要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明确定义和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死刑复核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复核。死刑复核程序尤以其独特的审判对象和核准权的专属性等特征既区别于普通程序,又不同于其他特殊程序。只有死刑案件才需要经过死刑复核程序。而死刑案件除经过第一审、第二审程序以外,还必须经过死刑复核程序。死刑复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