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表示,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对死刑复核案件的裁判方式进行了改革。新规定与之前的相关规定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于原判认定事实正确但量刑不当的案件,裁判方式由原来的“应当改判”修订为“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此次改革打破了以往对死刑复核案件的核准、改判或发回重审的传统做法。最高人民法院原则上只能做出核准死刑或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只有在少数特定情况下才可以依法改判。
被保留的“有限改判”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一个人被判处两罪以上死刑,或者两名以上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经复核认为其中部分犯罪或被告人的死刑量刑不当的,可以部分改判。
“发回重审”的情形包括:原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原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原审违反法定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
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表示,这个司法解释规范了相关程序,但对于应当改判无罪的案件,在发回重审后地方改判无罪的阻力很大,不利于制约冤假错案的发生。
按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的死刑案件,下级法院一般不能再次判处死刑并申请复核,只能做出从轻或无罪的改判。
陈光中表示,对于应当改判无罪的案件,在下级法院做无罪判决将会遭遇很大阻力。这种阻力可能来自刑事案件被害人和大众舆论,也可能来自地方各级诉讼参与机关。
从轻改判和无罪改判的性质不同,后者完全否定之前的诉讼结果,往往说明报请复核的案件从侦查、起诉到一审、二审等环节都存在“错判”。而一些重大案件往往牵涉广泛,在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有地方党政部门的参与协调,这类案子在地方想要做出无罪改判,阻力会更大。
陈光中说,如果被定性为错案,会导致一系列法律后果,比如对被告人的国家赔偿和错案责任追究。这容易导致先前的诉讼参与机关形成“有罪推定”的惯性或偏见。如果不在最高人民法院复核阶段就直接改判无罪,发回重审后可能出现过去一种不当做法的回潮。
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的权利,包括听取意见、全面审阅案卷等。程序定义上,死刑复核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一种特别审判程序。复核程序适用范围及组成也有所涉及,处理结果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裁定。
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汉代初步建立了司法体系,包括死刑执行规范;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形成,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复核权;隋唐时期是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司法监督体制,保障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的规定,包括一审判决死刑的复核程序、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死刑的复核要求、复核死刑案件的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的复核结果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复核过程中的作用。新刑诉法对死刑复核有严格规定,旨在确保司法公正和准确。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死刑复核程序,其是审查和核准死刑案件的特殊程序。尽管法律规定中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但概念上存在混用情况,给实际操作带来困扰。为确保死刑案件的公正审判和合法执行,有必要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明确定义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