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2年陕西董-伟故意杀人案被报道以来,我国出现了多起类似的“枪下留人”事件,如湖北郭*英、李*儒故意杀人案,河北陈*清、杨*亮、何*强抢劫案等。随着媒体的曝光,一些冤假错案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云南昆明杜*武案、湖北京山佘祥林案、河北唐山李*明案。这些事件使得死刑复核程序成为专家学者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专门针对死刑案件设置的一个特别程序。在一审或二审程序结束后,对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必须经过这个特别的复查核准程序,才能生效。其目的是为了在程序上增加一道把关,防止错误判决,坚持慎重执行死刑。同时,这也是为了正确理解法律,平衡各地对死刑案件的把握,统一执法标准。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刑事法律对于死刑复核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虽然《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但实际上,最高人民法院将大部分死刑核准权下放到各省高院,导致死刑复核制度失去实质性作用,运作效果不佳。此外,由于长期以来死刑核准权的下放,最高人民法院在死刑复核程序方面缺乏实践指导经验。
我国于1997年和1998年签署了人权两公约,即《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两个公约的批准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宪法修正案》中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也直接影响现有刑事诉讼制度。此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整个刑事诉讼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正在酝酿修改。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完善死刑复核程序正是顺应这一改革趋势。
2005年10月26日,《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核准权,并制定死刑复核程序的司法解释。
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修改了其中关于死刑案件核准权的授权条款。根据这个决定,除了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死刑案件,其他案件都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一决定自2007年1月1日起生效,标志着死刑复核权重新回归,也是司法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表明《宪法》关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正在逐步得到落实。
控制死刑的学术主张和立法建议。随着废除死刑成为趋势,我国仍有较多的死刑司法现实,学者们开始反思并提出控制死刑的建议。虽然立法扩张增加了死刑适用条文和罪名数量,但司法方式限制死刑的适用成为新的希望。此外,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以集中控制死刑数量
最高人民法院重新收回死刑复核权的背景和原因。历史上,死刑复核权曾下放给地方,随着国家法制的发展和完善,最高法院重新收回这一权力。这一变革提升了刑事审判的统一性和公正性,对国家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及其特点,强调其在保障死刑案件质量和防止无法弥补的错误中的重要性。该程序仅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具有适用对象的单一特定性、适用时间的特殊性和适用方式的特殊性。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基于死刑的极端严厉且不可逆转的后果,以确保司法公正并
检察机关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法律监督依据和职能定位。其法理依据包括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符合国家政策和“审检分立”的精神等。此外,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进行法律监督并不损害“审判独立”的原则,反而有利于维护法治理念和公平正义。关于职能定位,目前仍存在争议,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