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六十一条的规定,如果在第一审期间没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在第二审期间提起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法院将告知当事人可以在刑事判决、裁定生效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1. 立案
当事人不服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在法定期限内向一审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将审查一审法院移送的上诉材料及卷宗,如果符合条件,将予以立案。
在证据交换阶段,上诉的裁定或判决将告知庭审查后直接进行裁决。
2. 开庭
如果案件事实基本清楚,可以不开庭审理,但必须与双方当事人进行谈话。提前3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承办人;对于公开审理的案件,提前3日进行公告;移送审判庭进行开庭审理。
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
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
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双方当事人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
各方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
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协议解决纠纷。
维持原判,或者改判,或者发回重审。
当事人可以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向一审法院申请执行,或者向二审法院告诉庭递交书面申诉材料,申请再审。如果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在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利与弊。其优势在于被告人会积极赔偿以获取受害人谅解,影响量刑;法院不征收诉讼费用,减轻受害人负担。然而,其不足在于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同时,文章还涉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的执行期限问题,执行难度取决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可通过向
刑事附带民事妨碍公务罪的相关内容。涉案人员侵犯的是公务单位的活动及管理秩序,而非个人权益,因此被妨碍的公务人员无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包括精神损失赔偿,当事人无法就精神层面的伤害请求赔偿。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范围和标准,包括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以及精神损害赔偿金。赔偿金额视具体案情和受害者损失而定。同时,介绍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反诉的相关条件和规定。
刑事附带民事授权的相关内容。在刑事诉讼阶段,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之人为了实现对被告人的民事法律救济,会进行附带民事授权。被授权者可以在授权范围内代理当事人行使相关诉讼权利,以维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原告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