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诉讼过程中,如果发现审判人员(执行人员)具有以下情形之一,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当事人有权在以下情况下,对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提出口头或书面回避申请: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提出回避申请时,应当提供相关证据材料,以支持回避的理由。
回避制度的实体意义在于确保刑事案件在及时、准确地查明事实真相的前提下,正确适用刑事法律,保证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公正的定罪和判刑,无罪者免受定罪和判刑。如果审判人员、检察人员或侦查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可能导致对案件产生预断或偏见,或者徇私舞弊、枉法追诉或裁判,那么案件的事实真相可能被掩盖,冤假错案可能发生。回避制度的建立,使公安司法人员及时退出诉讼过程,有利于保证案件得到公正处理,避免案件错判、误判的发生。
回避制度的程序意义在于确保当事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得到公正对待。刑事诉讼不仅要产生公正的处理结果,还要确保当事人各方在诉讼过程中受到平等对待。回避制度通过维护公安司法人员的中立性和当事人各方的平等参与性,确保刑事诉讼过程的公正性。
回避制度的实施使当事人拥有申请回避的机会,消除了对公安司法人员的不信任感,有助于当事人对司法程序和裁判结果的尊重和接受。同时,回避制度的实施也有助于社会公众对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过程的普遍尊重,促进法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回避可以分为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
自行回避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在诉讼过程中遇到法定回避情形时,主动要求退出刑事诉讼活动。这种制度通过公安司法人员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消除可能导致案件得不到公正处理的因素。
申请回避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认为公安司法人员具有法定回避情形时,向有关机关提出回避申请。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公安司法人员回避,公安司法机关有责任保证他们充分有效地行使这一权利。
指令回避是指公安司法人员遇到法定回避情形时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回避,相关机关或行政负责人有权作出决定,令其退出诉讼活动。指令回避作为回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的必要补充。
根据回避申请是否需要提供理由,回避可以分为有因回避和无因回避两种。有因回避是指回避申请人在案件具备法定回避理由的情况下提出申请。无因回避是指回避申请人无须提供任何理由即可要求法定数量的公安司法人员回避。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确立无因回避制度,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时,一般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公安司法人员具有法定的回避理由。
军事法庭审理军人贪污案件的程序和规定。军事法庭依法审理,遵循《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在最高法的监督指导下行使审判权。其审判原则和制度保障公民法律平等,实行公开审判、辩护等制度。审理程序包括核查身份、开庭、宣布合议庭组成、询问是否回避等步骤,最后当庭
检察官回避制度的定义、意义及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检察官回避制度是一种诉讼制度,旨在确保司法工作人员在案件处理中保持中立地位。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包括回避主体是行使职权的检察官,产生回避的原因不仅限于亲属关系,核心是对检察官职权的法定限制。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辩护人的回避适用范围及程序。规定中明确适用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但不包括辩护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相关人员回避。同时,对于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其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辩护人在诉
公诉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回避申请决定权归属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回避的法律依据、回避决定的主体、回避决定前的证据和诉讼行为的效力问题,以及回避制度的目的和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责。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公诉人无权在庭审中直接申请审判人员回避,而需休庭后向检察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