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是指司法人员由于对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而不参加该案的侦察、审判等活动。在刑事诉讼活动过程中,参与诉讼活动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发现负责本案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存在应当回避的情形而没有自行回避的时候,可以依法向有关机关申请上述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诉讼活动。
回避的目的是防止徇私舞弊或发生偏见,以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加与本人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的案件的审判、检察或侦察。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回避的条件包括:
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或者他们的近亲属与本案处理结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客观公正地审理。因此,他们应当回避,不再参与案件的处理。
主要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或者他们的近亲属与本案处理结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而也可能影响案件客观公正地审理。因此,他们应当回避,不再参与案件的处理。
由于他们在案件中曾有过这样的身份,执行过或履行过一定的任务或义务,因而可能对整个案件或案件的某个事实已形成自己的看法。如果他们再以办案人员的身份处理该案件,就有可能会影响案件事实的正确认定和公正处理,因而也应当回避。
所谓其他关系,是指近亲属关系和利害关系以外的某种关系,诸如交往密切的上下级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等。另外,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因此,曾是原合议庭成员的,在案件重新审理时,也应自行回避。
如有上述情形,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可提出申请回避。如遇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还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检察官回避制度的定义、意义及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检察官回避制度是一种诉讼制度,旨在确保司法工作人员在案件处理中保持中立地位。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包括回避主体是行使职权的检察官,产生回避的原因不仅限于亲属关系,核心是对检察官职权的法定限制。该
我国刑事诉讼中止恢复审理的期限和刑事案件适用回避的人员。对于中止恢复审理期限,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中止原因消失后应恢复审理,且中止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关于刑事案件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和鉴定人,其中证人不适用回
民事诉讼庭审过程的程序及法庭纪律,包括庭前准备、宣布规则和纪律、法官入庭及报告庭审准备情况,以及正式开庭活动。庭审程序严谨,包括核对身份、宣布开庭、询问回避等步骤,以确保庭审的公正、有序进行。
回避申请被驳回后的复议申请对象。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向法院、检察院或公安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具体复议流程和时限根据不同机关的规定有所不同。这些机关应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这一程序有助于当事人维护自身权益和确保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