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中存在许多关于“多次”犯罪的规定,主要涉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以及贪污贿赂罪等。这些规定主要集中在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偷税罪、聚众斗殴罪、聚众淫乱罪、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强迫卖淫罪、贪污罪等罪名。
这些犯罪都是故意犯罪,主要分为两类:侵害一定经济利益(包括财产性利益)和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犯罪,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对于过失犯罪,刑法规定的处罚较少,且“多次”过失犯罪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刑法没有对此进行规定。
在这些犯罪中,有些犯罪侵害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包括财产利益),或者被侵害的经济利益反映了其主要的社会危害性。为此,法律专门规定了未经处理的这些犯罪的累计计算,一并进行处理。例如,对于走私、偷税和贪污犯罪,以及毒品犯罪,刑法规定了未经处理的,按照累积数额或数量计算或处罚。类似的规定在我国的相关司法解释中也有不少。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了衡量这些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不是计算它们的经济价值本身。
需要说明的是,盗窃罪是典型的侵犯财产权益的犯罪。虽然刑法没有规定累计计算盗窃数额,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此进行了规定。根据《审理盗窃案件的解释》,如果多次盗窃构成犯罪,或者最后一次盗窃构成犯罪,前次盗窃行为在一年以内的,应当累计其盗窃数额。这是因为盗窃罪的构成犯罪的标准是犯罪数额,而不是盗窃次数。
其他“多次”犯罪主要侵害的是一定的社会管理秩序,其危害行为的对象或目标不是一般的财产性利益,而是人或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弹药、爆炸物等。对于这些犯罪,无法或不便于计算经济价值的大小。因此,这些犯罪的危害行为次数成为重要考量因素。这些犯罪的危害行为的数量和规模对案件的量刑有影响,应该作为酌定情节在相应法定刑内加以考虑。
无论“多次”犯罪是作为成立犯罪的必要条件之一,还是作为加重犯罪情节的一种情形,都表明“多次”犯罪是刑法处罚的重点对象。这是因为“多次犯罪”体现出了“惯犯”的属性。在主观方面,行为人一次又一次地产生犯意,并付诸行动,显示出其主观恶性程度深,罪错心理强。在客观方面,行为人一次又一次地实施犯罪,或严重侵害国家和社会经济利益,或严重侵害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或严重影响社会管理秩序。因此,对于这类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国司法解释机关对一些常见易发的“多次犯罪”进行了规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于“多次盗窃”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根据该解释,如果在一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并以盗窃罪定罪处罚。三次成为了判断行为是否“多次”的公认标准。
诉讼期间的计算方法,包括从诉讼行为开始后的时间计算、节假日的处理、期间耽误的处理以及申请期间顺延的程序。规定旨在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避免路途过长或节假日等因素导致权利丧失。对于耽误期间的情况,当事人需根据情况向法院申请顺延,顺延期间只能补足实际耽
辩护人与代理人在诉讼中的比较。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委托人利益而参与诉讼,但在产生根据、诉讼地位、任务、适用范围、权利内容、权限范围和活动名义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辩护人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任务是反驳控方控诉并证明嫌疑人无罪或罪轻;而代理人则依附于被代理人,
刑事诉讼中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复杂案件可延长一个月。对于特殊案件,如发生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以及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经过批准,可以延长
刑事申诉的时间限制问题。刑事诉讼规定中,刑事申诉没有明确规定时间限制,只要案件在人民检察院管辖范围内,都必须受理。而民事诉讼中的再审申请有两年时间限制。刑事申诉的时间限制相对宽松,但仍建议申诉人在合理时间内提出申诉,以确保案件得到及时审理和公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