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庭前会议程序
时间:2024-07-12 浏览:4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庭前会议的具体内容
立法精神与庭前会议程序
根据立法精神,庭前会议程序是一个准备性程序,旨在解决与审判相关的一些程序性问题。为了避免该程序被滥用,导致审判人员先入为主对案件进行预断,进而影响庭审的质量和审判的中立公正,对了解和听取事项的范围应进行明确限制。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列举了审判人员在庭前会议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的内容,包括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然而,法律并未对庭前会议的内容作出限制性规定,表明审判人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的内容不仅仅限于法条明确列举的范围,应具有广泛性,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目的在于保证案件的效率和公正。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法释〔2012〕21号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了八项“可以”在庭前会议中向控辩双方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的内容。
庭前会议中的内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法释〔2012〕21号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庭前会议中审判人员可以向控辩双方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内容包括:1. 是否对案件管辖有异议;2. 是否申请有关人员回避;3. 是否申请调取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但未随案移送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4. 是否提供新的证据;5. 是否对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有异议;6. 是否申请排除非法证据;7. 是否申请不公开审理;8. 与审判相关的其他问题。此外,审判人员还可以询问控辩双方对证据材料是否有异议。对于有异议的证据,应在庭审时重点调查;对于无异议的证据,庭审时可以简化举证和质证的过程。
庭前会议的程序
庭前会议应以会议方式进行,人民法院应在庭前会议召开三日前,通知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等参加。人民检察院应派拟出庭的公诉人参加庭前会议,必要时可以配备书记员担任记录。为方便被告人参与庭前会议,可以灵活处理具体的参与方式。若被告人未被羁押,可以在法院设立专门的庭前会议办公室进行;若被告人被羁押,法院应与看守所协商,在看守所设立专门的庭前会议办公室进行。然而,对于多人的共同犯罪案件,各被告人应分别参加庭前会议,而不宜集中参加。在庭前会议的程序方面,原则上只召开一次会议。在审判人员主持下,依次听取各方的口头或书面意见,就与审判相关的程序问题达成共识,并由法院书记员做好记录。在了解情况、听取各方意见后,制作全程记录,并经参加会议的全体人员签名确认。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法官判缓刑所需的批准程序
法官判缓刑所需的批准程序。合议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审理刑事案件后,会根据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评议,并分别作出有罪、无罪或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在缓刑判决时,最终判决由合议庭做出。
-
轻伤是否属于刑事自诉案件
轻伤是否属于刑事自诉案件的问题。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轻伤案属于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属于刑事自诉案件的范围。自诉案件的立案标准包括程序标准和实体标准,需要提供相应的诉讼文书。
-
私营企业面试技巧
私营企业面试中的自我介绍、家庭情况以及业余爱好三个问题的应对技巧。应聘者在自我介绍时需与简历相符,条理清晰;谈及家庭情况时,应强调家庭氛围及成员支持;谈及业余爱好时,应避免庸俗、孤僻的爱好,能展示积极向上的形象。文章给出了具体的思路和参考答案,以帮助
-
刑事案件的告状途径及相关规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案件告状途径及相关规定。针对八种犯罪案件,被害人可直接向法院起诉;对于二十四种犯罪案件,被害人或其他相关人或组织应向检察机关告发;其他刑事犯罪案件则需向公安机关告发。不同途径的告状涉及不同的案件类型和特定的法律程序。
-
累犯自首是否能取保候审
-
刑事诉讼中的时间限制
-
刑事案件二审审理期限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