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是一种通过中间人的主持,促使有争议的双方各自做出让步,达成一致意见,以解决纠纷的手段。在刑事诉讼中,刑事调解是在中间人的主持下,促使被害人和被告人就赔偿纠纷达成一致意见。
刑事调解的范围仅限于被害人与被告人的赔偿纠纷。对于被告人是否定罪以及如何量刑,由法院代表国家决定,不能通过调解达成一致意见。
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担任调解人。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担任调解人。在审判阶段,法院担任调解人。
在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如果达成调解协议并全部履行,就不能再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审判阶段,如果达成调解协议并当时履行,法院将记录在案,不再审理附带民事诉讼。如果当时无法履行,法院将制作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效力。如果无法达成调解协议,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将与刑事案件合并审理。
附带民事诉讼仅限于被害人的物质损失,而刑事调解没有此限制,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后,精神损失也可以得到赔偿。附带民事诉讼每一项赔偿要求都需要有证据支持,而刑事调解不一定要求有证据。刑事调解协议依赖于双方的自愿达成和及时履行,因此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然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依赖于国家的强制执行力,无法保证执行成功,特别是当被告人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时。
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和解问题的明确规定。刑事和解主要适用于侵犯人权罪和侵犯财产罪,在被害人获得满意的赔偿和道歉后,可从轻处理被告人。但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有限制,如仅限三年以下刑罚的故意犯罪案件、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类过失犯罪不适用等。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打人造成他人轻伤的,会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果被害人不接受调解的,按故意伤害罪追究刑事责任。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
“不告不理”是人民法院处理案件的一条基本原则。根据新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对自诉案件,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法院在宣判前,对于前两类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也可以自行和解,第三类不能调解,但是可以和解,三类案件都
对于已立案但尚未进入检察机关审查批捕程序,当事人希望通过调解或和解解决纠纷的,公安机关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被害人不要求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的,公安机关可以同意被害人要求作出撤销案件决定。轻伤案件调解协议包括两个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