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文书 > 判决书 > 对于逾期付款违约金的底限应该算到何时

对于逾期付款违约金的底限应该算到何时

时间:2020-05-25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4612
实践中,对于逾期付款违约金的底限应该算到何时意见不一,有两种看法:一是至给付之日止;二是至判决生效之日(或判决生效后十日内)止。在各级法院民事判决书中比较常见的是“至给付之日止”,但律师以为采用这一表述并不恰当。

首先,“给付”一词本身存有疑义,是实际给付抑或是确认给付,有权机关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解释,以至一审法院在判决书中使用“给付”一词时多未考虑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引起的争议。

其次,双方当事人基于各自利益而对“给付”持不同的理解。要求对方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的一方(通常是原告)认为逾期付款违约金带有惩罚的性质,如果对方一直不付就应该一直惩罚下去,直到他付款为止。因此,该方认为“到给付之日”为“到实际给付之日”;而违约方则认为,违约金应该支付到判决书生效之日。

尽管在实践中大多数律师、法官采“实际给付”之解释并按此去执行,但律师认为,判决书中确认违约金的支付应以判决生效之日(或给违约方一定履行宽限期,即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为底限。因为法官的作用就是对双方的纠纷作出一个评断,在确定一方违约后依法可以要求违约方按法定或约定比例支付违约金,但在作出判决时应该推定违约方能够在规定期限内履行本判决。如果在作出判决时就考虑违约方可能不履行判决而将违约金一直算到实际支付止,确实可能杜绝当事人的任意违约,但对法律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法院依法作出的判决书的拘束力何在?

如果违约方确实不履行判决,我国民事诉讼法也是有惩罚措施的,民诉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换言之,如果违约方未在法定期限内履行判决,在强制执行阶段可以要求其支付相当于几倍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罚息。总之,在判决书生效之后仍不履行的行为已不是违约行为,而是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行为。相应地,要求其支付的也不是逾期付款违约金而是罚息。

另外,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实践中,当事人为防止违约都约定了较高的比例,而按照法院惯例,一般对违约金也都规定了千分之一的比例,这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现在是万分之二点一)相差甚远,所以,如果认定逾期付款违约金要算到实际支付时止,固然可以督促违约方尽早付款,但对其而言也是显失公平,有违公平合理的民法精神。

为保证法院判决的稳定性、强制力和可执行性,在有关机关作出有权解释或规定之前,在判决书中不宜出现类似“给付”的含义模糊的字眼,而以“至本判决生效之日(或判决生效后十日内)止”代替为妥。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判决书的在线查询

    刑事判决书的在线查询、定义、概述、指导和制作注意事项。人们可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在线查询大部分刑事案件的判决书,但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无法查询。刑事判决书是法院对刑事案件审理后依法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书面决定,分为第一审和第二审。制作刑事判决书时

  • 刑事发回重审案件判决书范文

    一起刑事发回重审案件的具体过程。案件涉及被告人牛XXX被指控犯诈骗罪,且他对部分指控供认不讳。法院最终认定其犯有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罚款人民币10万元。同时,被告人被要求退还部分被害人的钱财。案件经过二审后,因证据不足,部分指控未予认定。

  • 河南省嵩县人民法院 刑事判决书

    嵩县人民检察院对付某某、杨某某、田某某三人的滥用职权指控。三人在栾川县某局任职期间,违反规定将某些企业列入小企业关闭计划,导致这些企业非法获得国家补贴资金。案件通过合议庭审理,有证据证明三人滥用职权,但付某某的辩护人认为付某某不构成犯罪。案件详细情况

  • 玩忽职守罪受贿罪判决书

    海口市xx区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李大X的玩忽职守罪和受贿罪的判决案件。被告人李大X在海口市xx区xx镇任副镇长期间,因未认真审核导致十六名村民虚假身份申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造成国家损失35万余元,同时受贿1.8万元。法院认定其犯罪情节严重,判决有期徒

  • 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决书
  •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刑事判决书
  • 河南省嵩县人民法院 刑事判决书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