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文书 > 辩护书 > 受贿犯罪的辩护词

受贿犯罪的辩护词

时间:2024-02-29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5110

受贿罪辩护词

一、李XX构成受贿罪,但除数额外,其它情节轻微

1. 李XX收受林-洪5万元人民币,并非索贿。辩护人注意到公诉书并未指控李XX索贿,赞同公诉机关实事求是的态度。辩护人提请合议庭注意李XX收受林-洪5万元人民币是被动的收受他人财物,从未主动向林-洪索要钱。

2. 李XX收受林-洪5万元人民币,并未直接利用职权,只是利用了职务上的影响。根据案卷材料显示,林X在送钱给李XX时表示:“李XX是X行的副行长,是这个工程项目基建小组的成员之一,经常到工地察看工程进度,同时负责工程进度款的拔付,所以送钱给她。”然而,检方无法提供李XX签字审批工程款的书面证据,无法排除工作人员是在覃XX的授意下直接进行拔行的可能性。虽然有一些供述材料表明李XX批过字,但仅凭口供在证据上存在缺陷。

3. 李XX并未为XX公司实际谋取利益。虽然李XX收受了林-洪5万元人民币,但各期进度款的支付并未超过合同、协议规定的工程实际进度。因此,检方的证据只能证明林-洪送给李XX5万元人民币,但不能证明李XX收受这些钱与其审核付款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不能证明李XX因收受这些钱而为林X或XX公司谋取利益。

4. 李XX收受林X5万元人民币,但没有给国家、集体造成任何损失,危害后果显著轻微。根据审计报告,该工程总造价为29,699,937.01元,至今仍有部分款项未付。

二、李XX具有法定从轻和减轻处罚的情节

1. 李XX具有自首情节。李XX在作为协助龙华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调查时,主动、直接向检察院如实交待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该行为发生在其受到讯问、采取强制措施之前,完全符合自首的本质特征。

2. 李XX在到案前已退还全部赃款,并真诚悔罪。起诉书已确认李XX在到案前已退还了全部赃款,表明她对自己的行为性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以实际行动真诚悔过。到案后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反省罪过,悔罪表现深刻。

三、对李XX应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并依法判处缓刑

李XX收受贿赂5万元,正是刑法383条第2项规定的犯罪数额底线,根据法律规定,应当判处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然而,考虑到李XX的受贿罪除数额外其它情节轻微,她没有给行贿人谋取实际利益,且犯罪后能自首、坦白,并已在到案前退清了全部赃款,悔罪表现深刻。基于法律规定,可以依法减轻处罚。

此外,李XX的犯罪行为发生在10年前,已完成时效的大部分时间。根据刑罚设立的目的和功能,对其犯罪行为的可罚性已大为降低。此外,判处实刑可能会对李XX的母亲造成严重伤害,她有严重的心脏病,全凭心脏起搏器维持生存,如受强烈刺激,可能会丧命。判处实刑还将增加司法和监管成本,浪费司法资源,妨碍司法机关打击现行犯。因此,辩护人认为,对李XX应当谨慎用刑,依法判处缓刑。

综上,辩护人认为依法认定李XX的自首情节并判处缓刑是合理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虚假破产罪辩护词

    虚假破产罪的辩护词结构及相关法律规定。辩护词包括首部、正文、前言、辩护理由和结束语。正文分为向法庭说明辩护依据和从控诉方进行辩护两部分。辩护理由是辩护词的核心,应围绕是否构成犯罪、罪名的适用条件等问题进行辩论和论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

  •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辩护词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辩护意见。首先,文章提出了关于实体上的辩护意见,指出公诉机关的指控证据不足,被告人不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和主体要件。其次,从程序角度指出案件存在重大程序缺陷,包括证据不可采信和管辖违法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追诉时效的辩护意见,认为案

  • 贪污受贿的数罪并罚原则

    贪污受贿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贪污受贿犯罪侵犯了国家廉政建设制度,被列为专门章节,作为独立的类罪。构成要件包括侵害国家廉政制度的行为,情节严重,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为故意构成。对贪污受贿犯罪的打击是当前反腐

  • 行贿和受贿是否构成共犯关系

    行贿罪和受贿罪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问题。虽然刑法理论上认为它们是共同犯罪,但我国《刑法》并未明确规定。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缺乏共同的故意和犯罪行为,而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则指多名犯罪人存在共同故意和行为。

  •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从轻情节的规定
  • 关于×××(人)××××案的辩护词
  • 贪污受贿是否构成职务犯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