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宪法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确保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侦查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收集、审查、运用证据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证据裁判要求,确保证据清楚、确实、充分。人民法院在裁判时应当综合全案证据排除合理怀疑,对于量刑证据存疑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认定。
探索建立命案等重大案件录音录像制度,完善技术侦查证据的移送、审查、使用规则,统一司法鉴定标准和程序,完善见证人制度。
侦查机关应当全面、客观、及时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并且依法收集证据,排除非法证据的使用。
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在规范的讯问场所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对于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侦查的重大案件,由人民检察院驻看守所检察人员询问犯罪嫌疑人,并同步录音录像,排除刑讯逼供、非法取证情形。
在案件侦查终结前,侦查机关应当依法核实犯罪嫌疑人提出的无罪或罪轻辩解。
明确退回补充侦查的条件,建立人民检察院退回补充侦查引导和说理机制,对于确实无法查明的事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应当书面向人民检察院说明理由。对于二次退回补充侦查后,仍然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完善公诉机制,被告人不认罪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强化庭前准备和当庭讯问、举证、质证。
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防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进入审判程序。规范撤回起诉的条件和程序。
对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健全庭前证据展示制度,听取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方面的意见。确保诉讼证据出示在法庭、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
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提高出庭作证率。对于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证人证言,应当出庭作证。
确保控辩意见发表在法庭,充分听取控辩双方意见,依法保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辩论辩护权。
适用速裁程序审理的案件一律当庭宣判,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一般应当当庭宣判,逐步提高普通程序案件的当庭宣判率。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经审理对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作出有罪判决,对证据不足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加强人民检察院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规范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错误判决和裁定的抗诉工作。
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论辩护权、申请权、申诉权。依法保障辩护人的权利,完善便利辩护人参与诉讼的工作机制。
禁止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禁止威胁、引诱证人作伪证以及进行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对于实施上述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和旁听人员应当服从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的指挥,遵守法庭纪律。对扰乱法庭秩序、危及法庭安全等违法行为,应当依法处理。
建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依申请法律援助工作机制。
完善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轻微刑事案件,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的,可以适用速裁程序、简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简化审理。
主权原则在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首要地位,以及外国人在中国进行刑事诉讼的适用规定和管辖权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信守国际条约原则、诉讼权利同等原则在涉外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包括国际条约的适用、国内法的规定、国际法原则的体现以及平等对待的原则。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当司法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关系时,应自行回避。如果未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回避申请的处理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的回避申请,被申请回避人员在决定作出前应暂停参与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的规定,包括一审判决死刑的复核程序、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死刑的复核要求、复核死刑案件的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的复核结果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复核过程中的作用。新刑诉法对死刑复核有严格规定,旨在确保司法公正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