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规”一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12月9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中。根据该条例,监察机关在案件调查中有权要求相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对涉及监察事项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然而,这一条例于1997年5月9日被废止。
然而,1993年中纪委和监察部合署办公后,“双规”的使用范围得到了扩大。此后,1994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施行为“双规”在党内的使用提供了依据。因此,“双规”并非正式司法程序的一部分,而是一种在司法程序之前对人身自由进行限制的党内措施。
“双规”是一种对涉嫌违法犯罪或严重违纪行为的党员、干部进行限制自由的措施。它要求被“双规”的人员按照监察机关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对涉及监察事项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该措施旨在调查和处理党内违法犯罪和违纪行为,确保党的纪律和政治安全。
尽管“双规”并非正式司法程序的一部分,但它在党内的使用是有依据的。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可以采取“双规”措施对涉嫌违法犯罪或严重违纪行为的党员、干部进行限制自由。
“双规”作为一种党内措施,其合法性和合规性备受争议。一方面,支持者认为,“双规”有助于调查和处理党内违法犯罪和违纪行为,维护党的纪律和政治安全。另一方面,反对者认为,“双规”可能存在滥用职权和侵犯人权的风险,需要加强监督和保护被“双规”人员的合法权益。
在实践中,为了确保“双规”措施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应加强监察机关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同时保障被“双规”人员的合法权益。只有在法律框架的约束下,才能确保“双规”措施的公正和有效执行。
如何完善“双规”措施,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法制化。文章指出,“双规”作为反腐败斗争的利器之一,需要改进和规范。文章提到了“双规”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超范围、无时限、太随意等,并指出“双规”应纳入法治轨道,严格适用对象、实施主体、审批程序及时限,并保护被
双规的定义、法律依据、性质和限制条件,以及在双规期间的行为限制、执行地点和费用、待遇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双规是中共纪检机关和政府行政监察机关采取的一种特殊调查手段,需严肃慎重使用,打人是绝对不允许的。双规地点保密,人身安全由办案机关负责。
监察委与纪委的机构性质、监督对象、业务依据及监察范围等方面的区别。监察委是国家机构,监督所有公职人员,依据《国家监察法》开展业务;而纪委是党的机构,监督所有中共党员,依据党章党纪党规开展业务。监察委的职责包括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
双规措施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的定位,以及其是否属于强制措施和是否违法宪法的问题。文中介绍了双规的起源和发展,指出双规最初出现在反腐斗争严重的特殊时期。同时,《监察法》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规定了双规措施的使用范围和法律依据,并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