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明细表与年度财务报表之间存在相关性,即企业的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最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的相关数据会包含在已审计的年度财务报表中。这两者适用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是一致的,不存在相关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方面的差异。
然而,申报明细表与年度财务报表也存在区别。企业的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最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是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编制的,其报表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是否满足认定条件。
无论企业以前年度财务报表是否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或者专项审计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是否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专项审计都可以独立按照《专项审计指引》进行审计程序的实施。如果与以前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相结合,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应低于相应财务报表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并且在确定审计范围时应考虑利用以前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中获取的审计证据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应结合具体环境考虑重要性的性质和数量两方面的因素。
无论是研究开发费用还是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在专项审计中都涉及对高新技术的识别。由于注册会计师并非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家,《专项审计指引》规定了以下要求:(1)申报企业有责任恰当界定研究开发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具体范围;(2)申报企业技术负责人与企业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共同签署《管理当局声明书》。
然而,《专项审计指引》也规定,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明确调配给具体审计领域的资源,包括利用专家处理复杂研究开发项目技术问题。
《专项审计指引》要求对研究开发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进行审计时,需要了解申报企业及其环境的情况。例如,了解申报企业产品(服务)的技术变化、了解申报企业研究开发部门的设置和分布,以及是否存在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了解申报企业为研究开发活动进行的固定资产投入以及使用的资金来源,了解申报企业是否确定了创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了解申报企业是否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作为主要的业绩考核指标。
《专项审计指引》要求识别和评估申报明细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误风险。申报明细表层次的重大错误风险需要整体判断,例如,如果申报企业无法提供研究开发项目的相关计划和实施方案、研究开发记录,那么申报明细表整体上可能存在重大错误风险。申报明细表层次的重大错误风险很可能源于薄弱的控制环境,特别是在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可能伪造或篡改编制申报明细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相关文件。
《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假设申报企业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存在欺诈风险;应考虑申报企业管理层可能存在为了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动机,从而导致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存在重大错误风险。
《专项审计指引》描述了与申报明细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强调了解这些内部控制是识别、评估重大错误风险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
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相关的内部控制包含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控制中,当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与研究开发激励或销售奖励相关联时,企业通常会设计或增加相应的控制环节。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需要了解申报企业是否能确保销售记录的准确性并对高新技术产品(服务)进行适当分类。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通常不会专门涉及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支出相关的内部控制。《专项审计指引》强调,研究开发费用控制通常是申报企业费用和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在了解研究开发费用控制时,需要考虑影响研究开发费用完整性、发生性、准确性和分类性的控制点。同时,《专项审计指引》还列举了研究开发业务流程通常包括的主要活动,例如立项和预算管理、人员管理、材料和设备管理以及结项管理等。
基于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目的,申报企业通常将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最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的专项审计委托给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专项审计指引》要求,针对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分别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由于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涉及三个会计年度,注册会计师在出具非标准专项审计报告时需要指明对应的会计年度。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需考虑的因素。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网络应用、网络风险以及电子商务对其管理层的影响。同时,还需考虑网络经济的影响及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应对措施。在证据收集程序中,应注意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并考虑电子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此外,开发电子
虚构收入的各种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包括利用阴阳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现象。同时,也介绍了企业盈利管理中常用的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此外,还提到了企业转移费用、虚增利润的手段,如通过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调节利润。这些手法往往涉及会计操作
五种审计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外部借鉴法、统计核算法、法规衡量法和目标管理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审计范围包括法律符合性、行政管理、员工记录、员工关系以及人事信息系统等方面。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合规性和人力资源财务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问题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独立、法规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低和技术落后。完善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包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并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