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是指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进行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包括狭义的行政处罚和广义的行政处罚。
狭义的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广义的行政处罚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规定的一些行政人事处罚内容。
处罚公正原则要求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必须与相对人的违法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行政机关在处罚中应平等对待受罚者,用同一尺度对待所有相对人。
处罚公开原则要求行政处罚的依据、过程及结果必须公开。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中应向当事人公开有关法律规范、执法人员身份、主要事实根据等与行政处罚有关的情况,除非可能危害公共利益或者损害其他公民或者组织的合法权益并由法律、法规特别规定。
一行为不再罚原则应在四个层面上运作。
行政主体对行为人的第一个处理尚未失去效力时,不能基于同一事实和理由给予第二次处理,除非第二个处理是对第一个处理的补充、更正或者补正。如果第一个处理违法不当,行政主体应当先撤销,再重新处理。如果第一个处理合法正确但未达行政目标,行政主体应充分考虑信赖保护原则,必须撤销的,应依法给受损失的相对人一定的补偿。
除了法律有明确规定或者依基本法理和法律规则合理推定,如合并处罚、一事多层罚、一事罚多人、一事多行为等情形以外,行政主体应严格遵循一个行为一次处罚的原则。
对于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行政主体不能给予两个以上相同种类的处罚。一旦出现规范竞合,应当允许各个法律条文对应的相关行政主体依据不同理由分别作出处罚。但为体现相对公平和公正,各行政主体不能对行为人采取相同种类的处罚。
对于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无论触犯几个法律条文,构成几个处罚理由,以及由几个行政主体实施处罚,只能给予一次罚款。如果几个行政主体对涉案违法行为都有权罚款,根据效力优先原则,应该是谁先罚款谁有效。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行政处罚的财物处理方式应根据财物的不同性质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
应当及时返还。
应当登记造册,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依法变卖或者拍卖后,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
应统一登记造册后予以销毁。
应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主管部门组织销毁或者交有关厂家回收。
根据第一百六十三条的规定:
对应当退还原主的财物,应通知原主在六个月内来领取;原主不明确的,应当采取公告方式告知原主认领。在通知原主或者公告后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按无主财物处理,登记后上缴国库,或者依法变卖或者拍卖后,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遇有特殊情况的,可酌情延期处理,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三个月。
行政处罚案件的立案时限及相关法律规定。根据《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七条,立案时限通常为7个工作日,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15个工作日。在调查或检查时,执法人员需遵守相关法规,不得少于两人并出示证件。处理证据时,可采取抽样取证方法,当事人不得销毁或转移证据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包括:行政行为主体应合法,不能由自然人或单位作出;行政行为应在行政主体权限范围内,不能超出法律授权范围;行政行为内容应合法且适当;行政行为应符合法定程序。根据《行政处罚法》第55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若存在没有法定依据、擅自改
行政处罚法是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规定制定的法律。资格许可,是指行政主体应申请人的申请,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后,结合格者核发证明文书,允许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特征是: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是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处罚的对象是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