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授予的权力,如果被实施人不履行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可以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为了预防或制止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危险状态以及不利后果,或者为了保全证据、确保案件查处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对相对人的人身、财产予以强行强制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强制是预防性的,事前的行为。
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因当事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所引起的。当事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法定义务非履行不可,由此引起行政强制执行;另一种情况是此义务已不可能再履行,故只能给予行政处罚,使其记取教训,以后必须履行义务。
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都是针对违反行政法上规定的义务而采取的行政行为,但二者有实质的区别表现在:
行政处罚的适用条件限制,包括适用的主体、对象、时效以及处罚权的设定和限定。行政处罚主体必须是享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或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违法行为客观存在且具备责任能力才能适用行政处罚。同时,行政处罚的设定权限由国家有权机关在立法时进行配置,不同层级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行政赔偿的申请条件,包括非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对公民身体造成伤害或死亡、违法行政处罚、其他违法行为造成身体伤害或死亡、非法采取财产强制措施以及违法征收财物或造成财产损害等情况。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公民在以上情况下可以申请行政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中关于复议改变是否能加重行政处罚的问题。规定行政复议机关不得对申请人作出更为不利的复议决定,不得针对同一事实加重处罚。同时,如果发现其他违法行为,应移交相应的有权机关处理。此法律适用于中国,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