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财税法 > 审计法 > 审计程序 >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方法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方法

时间:2024-12-24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650

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一、审计风险及其成因

(一) 审计风险的定义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公允可以接受,但实际上会计报表却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能接受,但实际上是公允的风险。

(二) 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1) 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行为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审计风险。(2) 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但审计人员未能察觉,增加了审计风险。(3) 法律环境的影响。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失去统一标准,增加了风险机会。(4)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增加了审计风险。2、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1) 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2) 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落后。(3) 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薄弱。(4) 被审计对象的复杂化。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一) 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二) 审计抽样的风险

审计抽样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 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

(四) 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依据。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审计人员应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二) 优化审计方法

引进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统筹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 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被审计单位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四) 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

完善有关审计的法规,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确认、评价与控制或有负债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

    审计过程中关于确认、评价与控制或有负债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审计师需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了解相关事项,获取相关文件和凭证,并与银行、法律顾问和律师进行函证。同时,还需复核税务报告、会议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等,以确定会计报表披露的或有负债是否恰当,

  • 出具私募基金法律意见书的风险有哪些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委托,为有关基金业务活动出具法律意见书、审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等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给他人财产造成损失的,还应当与委托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该条文

  • 审计风险的基本特质或特征都有哪些

    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方法

    在瞬息万变的今天,风险无处不在,从审计的发展过程中看,审计风险又是无法避免。本文就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审计风险可能存在的环节,最后提出从审计人员、被审单位、审计方法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以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尽可能

  •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在途径有哪些
  • 如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 审计风险有哪些
审计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