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财税法 > 审计法 > 审计程序 >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方法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方法

时间:2024-12-24 浏览:3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650

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一、审计风险及其成因

(一) 审计风险的定义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公允可以接受,但实际上会计报表却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能接受,但实际上是公允的风险。

(二) 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1) 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行为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审计风险。(2) 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但审计人员未能察觉,增加了审计风险。(3) 法律环境的影响。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失去统一标准,增加了风险机会。(4)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增加了审计风险。2、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1) 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2) 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落后。(3) 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薄弱。(4) 被审计对象的复杂化。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一) 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二) 审计抽样的风险

审计抽样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 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

(四) 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依据。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审计人员应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二) 优化审计方法

引进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统筹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 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被审计单位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四) 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

完善有关审计的法规,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考虑因素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需考虑的因素。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网络应用、网络风险以及电子商务对其管理层的影响。同时,还需考虑网络经济的影响及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应对措施。在证据收集程序中,应注意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并考虑电子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此外,开发电子

  • 虚构收入: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

    虚构收入的各种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包括利用阴阳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现象。同时,也介绍了企业盈利管理中常用的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此外,还提到了企业转移费用、虚增利润的手段,如通过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调节利润。这些手法往往涉及会计操作

  • 审计方法

    五种审计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外部借鉴法、统计核算法、法规衡量法和目标管理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审计范围包括法律符合性、行政管理、员工记录、员工关系以及人事信息系统等方面。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合规性和人力资源财务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问题

  • 内部审计的问题及对策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独立、法规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低和技术落后。完善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包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并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 出具私募基金法律意见书的风险有哪些
  •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方法
  • 存货舞弊审计的程序有哪些
审计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