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违法行为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决定。行政处罚的对象是已经存在的违法行为,而非仅仅违法的可能性,因此在尚未发现违法活动的情况下,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得受到行政处罚,只能依法采取预防性的行政措施,如执法检查、扣押等。
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是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其他国家机关,如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不具备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
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的手段,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惩罚违法行为,促使违法行为的相对人改正错误,防止违法行为的扩散。然而,行政处罚的实施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超出法定权限和范围,同时也不能用于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活动。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行政复议的相关内容。专利行政复议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与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的争议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行为。申请复议需满足条件:主观认为权益受侵犯,并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的15日内提出。复议由申请人启动,不能由国务院专利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行政机关存在职责不明确的现象,确定行政组织的主体资格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行政主体的概念在行政活动中具有实践意义,它能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和行政诉讼的被诉人,保证行政活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