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中的第三人是指除了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之外,与复议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第三人作为一种特定的当事人,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具有质的共性。
行政复议中的第三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其复议请求并不依附于申请人或被申请人,而是独立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复议请求的。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竞争性许可案件和公平竞争权案件中。例如,在行政许可案件中,有三个自然人A、B、C竞争一个执照。行政主体将许可证颁发给A,B不服并提起行政复议,要求撤销颁证行为并颁发给自己。在这个复议案件中,A、C为第三人。A倾向于维持颁证行为,支持被申请人的复议请求,属于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C则要求撤销颁证行为,并要求颁发给自己,其主张与被申请人、A、B均冲突。虽然与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概念不同,但行政复议中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仍然具有独立性。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其复议请求依附于申请人或被申请人的复议请求。这种第三人在复议中处于辅助地位,其复议目的是请求复议机关维护申请人或被申请人的复议请求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根据第三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关系进行区分。许多具体行政行为是由两个以上的行政主体共同作出的,而申请人只针对其中的部分行政主体提出复议申请。在这种情况下,原则上应将所有行政主体都列为被申请人。然而,如果申请人拒绝追加被告,诉讼中的做法是将应追加的被告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在复议中,是否也应该追加为第三人呢?从复议制度的救济性质和监督性质出发,都应该将其追加为复议程序的当事人。为了尊重申请人对利益冲突方当事人的追究权利,可以将其定为第三人而不是被申请人,身份的区别并不影响复议制度的发挥。
作为行政主体的第三人是指其具有行政主体身份,而作为行政相对方的第三人则不具备行政主体身份,而是作为行政管理或服务的对象,其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中,作为行政相对方的第三人是最常见的一类第三人。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行政复议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首先讨论了第三人能否作为行政复议申请人直接提出行政复议的问题。接着明确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是权利也是义务,并讨论了行政复议决定书应否送达第三人。最后,从行政复议法的立法本意和宪法理论依据分析了第三人作为行政复议申请
专利行政复议的相关内容。专利行政复议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与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的争议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行为。申请复议需满足条件:主观认为权益受侵犯,并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的15日内提出。复议由申请人启动,不能由国务院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