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许可被授予后,有些被许可人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可能会违法实施许可活动;有些被许可人没有及时更新设备设施,导致无法继续满足行政许可的条件和标准;有些人出借、出租、倒卖行政许可证件等行为,都需要被取缔和纠正。为了监督被许可人从事许可活动,本法规定了一系列制度。
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核查相关材料来监督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情况,并履行监督检查责任。监督检查的情况应详细记录,并对公众进行查阅。
为了方便行政机关履行监督责任,赋予行政机关抽样检查、检测、检验和实地检查的权力。
为了加强监督力度,行政机关应采取措施,通过举报、投诉等渠道实施监督。行政机关对被许可活动的监督检查不仅包括被许可人,还包括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被许可人来说,主要是监督其是否按照许可的条件和程序从事许可活动;对未被许可的其他人来说,主要是制止未经许可而从事属于许可事项的活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未经行政许可,擅自从事依法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活动,行政机关应当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对行政机关和被许可人的监督上,要同时并重,不可偏废。特别是不能只重视对被许可人的监督,而忽视对行政机关自身的监督。在过去的实践中,有些人只重视对被许可人的监督,认为被许可人有天然的违法倾向,所以要加强监督。但是,在对被许可人进行监管的同时,绝对不能放松对行政机关自身的监督。没有监督和制约,行政机关就会违法,这种违法同样会给法治造成巨大的破坏。从国家机关到公民个人,其违法所造成的影响是成倍放大的。如果说立法中的错误是一寸,那么导致执法中的错误将是一尺,因为执法人员有可能放大立法的错误,并且有立法作依据,其行为更会无所顾忌;如果执法错误是一寸的话,那么公民违法就会是一丈,因为当守法者看到执法者违法时,法制的威信和权威就会降低,守法者就会不再那么神圣地去看待法治,因而敢于去违法。所以,加强对执法者的监督,对维护法治是十分重要的。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行政机关应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
行政限制的性质和特点,包括行政机关对物权施加的约束、直接性质、非惩罚性质、对被限制人的不利性质以及与权利移转的区别等。行政限制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采取的直接约束物权行使的非惩罚性行政行为。行政限制不等同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其关注的是物权行使
非法行医的法律责任及其涵盖范围。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等方面。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将构成非法行医罪,并受到相应处罚。非法行医罪情节严重包括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传染病传播等情形。违法行医机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
行政许可法第22条、第23条和第24条规定了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行政许可法第22条规定:“行政许可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企业如果未取得金融许可证的,不具有经营贷款业务的资格,借款协议违反法律规定是无效的。第二十四条 贷款人必须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经营贷款业务,持有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金融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