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许可被授予后,有些被许可人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可能会违法实施许可活动;有些被许可人没有及时更新设备设施,导致无法继续满足行政许可的条件和标准;有些人出借、出租、倒卖行政许可证件等行为,都需要被取缔和纠正。为了监督被许可人从事许可活动,本法规定了一系列制度。
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核查相关材料来监督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情况,并履行监督检查责任。监督检查的情况应详细记录,并对公众进行查阅。
为了方便行政机关履行监督责任,赋予行政机关抽样检查、检测、检验和实地检查的权力。
为了加强监督力度,行政机关应采取措施,通过举报、投诉等渠道实施监督。行政机关对被许可活动的监督检查不仅包括被许可人,还包括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被许可人来说,主要是监督其是否按照许可的条件和程序从事许可活动;对未被许可的其他人来说,主要是制止未经许可而从事属于许可事项的活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未经行政许可,擅自从事依法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活动,行政机关应当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对行政机关和被许可人的监督上,要同时并重,不可偏废。特别是不能只重视对被许可人的监督,而忽视对行政机关自身的监督。在过去的实践中,有些人只重视对被许可人的监督,认为被许可人有天然的违法倾向,所以要加强监督。但是,在对被许可人进行监管的同时,绝对不能放松对行政机关自身的监督。没有监督和制约,行政机关就会违法,这种违法同样会给法治造成巨大的破坏。从国家机关到公民个人,其违法所造成的影响是成倍放大的。如果说立法中的错误是一寸,那么导致执法中的错误将是一尺,因为执法人员有可能放大立法的错误,并且有立法作依据,其行为更会无所顾忌;如果执法错误是一寸的话,那么公民违法就会是一丈,因为当守法者看到执法者违法时,法制的威信和权威就会降低,守法者就会不再那么神圣地去看待法治,因而敢于去违法。所以,加强对执法者的监督,对维护法治是十分重要的。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行政机关应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的管理办法。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及国务院通知,为了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定了该办法。办法适用于多种类型的企业,包括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级越高表示安全生产水平越好。企业应
行政执法在国家公共行政管理职能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文章阐述了行政执法的定义、主体、依据、性质和目的。其中重点讨论了行政执法主体的资格和权限,以及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文章旨在说明行政执法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行政监督的概念、分类和法律依据。行政监督是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遵守行政法规范和执行行政决定等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申请条件没有具体规定,只要属于监督范围的事项,行政相对人即可申请。其法律依据为《行政监察法》,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并
行政许可法第22条、第23条和第24条规定了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行政许可法第22条规定:“行政许可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