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实现是将纸上的法律转化为行动中的法律,并使其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发挥法律的调整作用的关键。相反,法律执行的失败等于宣告法律无效。
行政强制执行作为法律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国和英美等国家的模式中都能够顺利实现。以德国为例,为了保障行政强制执行程序的顺利进行,《联邦行政强制执行法》确立了两种强制保障制度,即“实力排除反抗”与“代偿强制拘留”。这些制度为行政机关提供了强制力量的支持,确保了行政强制执行的顺利进行。
根据德国的《联邦行政强制执行法》规定,行政机关在实施代履行或直接强制执行措施时,如果义务人进行反抗,行政机关可行使强力排除反抗,警察应提供协助。另外,当执行罚款未缴纳时,行政执行机关可以申请行政法院作出代偿强制拘留命令。这些措施保障了行政强制执行的顺利进行。
在美国,由于社会对法律的崇尚和法院的威望,大多数情况下当事人能够自动履行行政决定。此外,行政机关以其强制力量对行政执行裁判的贯彻实施所给予的有力保障也是原因之一。在需要强制力量保障的情况下,警察负责执行。例如,在20世纪50和60年代,联邦法院要求消除种族隔离的判决受到抵制时,总统可以通过派出军队来保障执行,以维护法院的权威。
在我国台湾地区,行政法常常要求人民履行一定公法上的义务,例如服兵役、纳税或禁建等,这些义务通常通过行政处分来体现。大多数民众会遵守,对于不遵守者,行政机关有可能实施强制措施。因此,执行并非普遍存在的难题。
相比之下,在中国内地,执行难问题一直存在。行政强制执行存在“过滥”和“过软”两方面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界定,执行难是指“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得不到执行的情形”。在以法院为执行主体、以财产为执行标的的民事裁判和行政法上金钱给付义务裁定的执行中,执行难问题尤为突出。与此相比,在以监狱、看守所等行政机关为执行主体的刑罚强制执行中,执行难问题相对较少。
中国内地以法院为执行主体,但法院所拥有的物质强制力量有限,无法与行政机关相匹敌。另外,非诉行政案件数量庞大,给法院执行工作带来了巨大负担。这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法院直接在行政机关设立“执行室”、法院与行政机关联合执法的现象。此外,大量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得不到及时执行,执行率较低且执行时间较长。
民事纠纷诉讼中的申请人种类。包括在申请回避时,申请人为案件的当事人即原告和被告;在申请强制执行时,申请人为原告。同时,还阐述了关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此外,不同诉讼阶段和程序中当事人的称呼有所不同,如第一审中称原告、被告,第
关于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争议的处理方式。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对相关问题的批复、强制执行公证的程序、公证强制执行的作用及特征。当事人对公证债权文书内容有争议提起诉讼,法院不予受理,但若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当事人可提起民事诉讼。公证强制执行简化了
行政本位模式与司法本位模式的比较。行政本位模式主要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家采用,强调行政机关自行执行权力,提高行政效率,但需要对行政机关的执行权进行必要的限制。司法本位模式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强调司法控制和审查,防止行政权滥用,但可能降低行政效率。两种模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