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劳动监察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行政处罚款项时,如果用人单位不按时缴纳罚款,行政机关有权收取滞纳金。
根据该法第五十条的规定,执法人员在当场收缴罚款后,应在二日内将罚款交至行政机关。对于在水上收缴的罚款,应在抵岸后的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则应在二日内将罚款缴付至指定的银行。
如果当事人逾期未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劳动监察是指法定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对劳动法的遵守情况依法进行检查、纠举、处罚等一系列活动。
当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劳动监察时,如果执法人员少于两人且没有向当事人或相关人员出示证件,用人单位有权拒绝监察。
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进行处罚时,如果不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单据,以及没收财物时没有使用财政部门制发的单据,当事人有权拒绝处罚,并有权进行检举。
当事人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有权提出陈述和申辨。如果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证据成立,劳动行政机关应予以采纳。
当事人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数额较大的罚款决定,有权要求劳动行政部门进行听证。
当事人要求听证时,应在劳动行政部门告知对其处罚决定后的三日内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当事人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时,可按照《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向上一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当事人对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时,可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
当事人因劳动行政部门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导致当事人受到损害,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当事人有权要求劳动行政部门进行赔偿。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特征、执行种类和实施方式。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方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其特征是执行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院,执行对象范围广泛,包括物、行为和人。执行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和间接执行,间接执行包括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不支付加班工资时,有多种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首先,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要求尽快支付加班工资。其次,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行政部门投诉,以获得行政处罚。此外,劳动者还可以依法申请支付令或者申请调解、仲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监察大队处理工伤赔偿争议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对有劳动违法行为且应受行政处罚的单位,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二是对未改正的单位,依法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理决定;三是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案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劳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