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加处滞纳金的决定后,如果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并采取了补救措施,可以减免加处的罚款或者滞纳金,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强制执行时,可以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前提是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执行协议可以约定分阶段履行,同时,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时,也可以减免加处的罚款或者滞纳金。
根据法律规定,执行协议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一旦达成协议,双方都应当履行协议的内容。如果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协议,行政机关有责任恢复强制执行,以确保协议的有效执行。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特征、执行种类和实施方式。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方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其特征是执行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院,执行对象范围广泛,包括物、行为和人。执行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和间接执行,间接执行包括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被处罚人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15天内未交纳罚款的,对违法人员可以加收滞纳金。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经当事人申请和行政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二是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对于收缴的罚款必须
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符合以下五种情形之一的,由局长办公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及具体案情,决定是否免予行政处罚: